三类哲学体系—中华励志
我拜会过很多哲学先知,聆听他们的教诲,吸收他们的智慧,感觉到心中亮堂,一道阳光照亮了面前的黑暗。他们都告诉过我,在哲学的道路上,有一座气势恢弘富丽堂皇的大殿,那是值得我看的地方。按照先贤的指导,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也去看过大殿。不过,我发现里面全是“木乃伊”,室内温度极冷。想到尼采说的那句“看我的书要当心伤寒”,于是我不久便退了出来。从此以后,每次我漫步在哲学之路,采撷着智慧的花草时,我都只是远远地观望它的辉煌,不敢再进去呆着,担心自己真患“伤寒”。这个大殿便是康德的哲学体系。康德出版《纯粹理性批判》之前,把手稿交给一个擅于思辩的朋友阅读,这位朋友读到一半就退给康德,说读这本书会让人疯的。我知道,只有专业的哲学家,至少是系统学过哲学的人才能真正读懂康德。在一个哲学体系中,哲学家们要把自己的难深的思想表达出来,必然会创造出一些概念,因而这些概念往往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很多人怕哲学,其实就是怕这些“概念木乃伊”。萨特的那本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我一直尚未尝试着阅读。如果我要读,一定得花一段时间静下心细读。即使这样,我也不敢说能真正懂得多少。这不是我的问题,因为连吃哲学饭的周国平这样评论《存在与虚无》:萨特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问题,他却把它写出来了。想必周国平读过后,也读得一头雾水,认为此书不好懂吧。现在,中学*治教师教教“马术”,区别一下唯物与唯心,再讲点那个“万精油”的“辩证”思维,好象哲学就只有这点内容。我想,哲学内容远远不是这些。唯物与唯心的区别,讨论的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问题,而避开了价值与意义、宗教与伦理等重大问题。没有了对价值与意义的追问,没有了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判断,这种学生会是什么样的呢?价值与意义,宗教与伦理等涉及人文,它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根基之在。*治课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而其它课更难肩负起这个任务。这就是当前中学*治课,甚至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缺陷所在。由于哲学涉及价值与意义、宗教与伦理,哲学家们往往并不满足于躲在书斋里玩弄那些“木乃伊”,而是在良心与正义的驱使下,在理性的武装下,走出门外参加社会实践,最终成为了社会活动家,罗素、萨特都是这样的。与艺术家相比,哲学家更可能成为社会活动家,这是与哲学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美国学者杜兰·维尔特认为,哲学涵盖了五个领域: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治学、形而上学。于我而言,哲学下面很多分支,包括*治哲学、历史哲学、生命哲学等等。所以,哲学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我们随手拿起一本书都可能与哲学有关。其实,只要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哲学高度,也就算是一个哲学家了,“PH.D”(哲学博士)就是这个意思。哲学也涉及世界观及人生观,它要回答意义与价值,要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要澄清生与死的关系。很明显,这些问题均涉及伦理道德与人生观。有人说,人人都是哲学家。确实,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哲学家。不过,这也不全对。女人追求简单生活,贪官追求腐败生活。由于哲学也要回答善与恶的问题,所以我们不批判女人的生活方式,却要批判贪官的生活方式。懂点哲学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我觉得哲学追求逻辑与理性,它最能磨练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人的洞察力,从繁杂的现象中一眼看出背后的本质。其次,哲学能让我们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哲学家很少自杀。自杀的多是艺术家,因为艺术家的气质不一样,他们都有一种失衡后的自杀趋向。我想,哲学家既然懂哲学,也就能懂生活哲学,能客观看待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的问题,所以不容易走向自杀。至于一些平常人自杀,也是因为他们不懂生活哲学,遇事往往看不开而造成的。一位同行找到我,声泪俱下地倾诉她的不幸。于是,我把我家里的不幸告诉了她。听完后她才发现,原来她的遭遇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我家里的事比她更不幸。她问我,我怎么发现你有时很开心?我说,那是因为我对更多人生哲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