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二年(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安庆码头看到新造的小火轮试航成功,动情地在日记中写道:“试造此船,将依次放大,续造多只。”虽然,这艘下水的小火轮只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蒸汽轮船“*鹄”号的雏形,但这是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造出了蒸汽动力船。曾国藩曾自言对“天文、算学,毫无所知”,但他为何如此钟情蒸汽动力船,热衷于“中国制造”呢?
与太平*的*备竞赛
年的清王朝,内忧外困,摇摇欲坠。是年春天,清*用以围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即南京)的江南大营,被陈玉成、李秀成的部队全线击溃。清*统帅张国梁溺水而死,江南提督和春自杀身亡。清廷经营了七八年的江北、江南大营土崩瓦解。夏秋之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烧到京畿腹地。8月,英法联*在天津北塘登陆;9月通州沦陷,咸丰皇帝仓皇“北狩”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攻陷北京城,抢掠烧毁了圆明园。统治了中国余年的清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太平*攻破江南大营,打算挥师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时,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直接受到了威胁。既然,清*府已成为手下败将,再不敢与之抗衡,西方列强决定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此时,俄国驻华公使尼古拉·巴甫洛维奇·伊格那提耶夫率先向留守在北京的恭亲王奕提出,俄国愿意向清*府提供西式*械,帮助清廷剿灭太平*。俄国人的建议到底可不可行?清廷发出谕令,让战场第一线重臣们讨论此事。主持对太平*作战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奏中提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得舒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不难看出,曾国藩当时已经意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自己*事的重要性。其实,早在20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林则徐就曾上疏道光皇帝:“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然而,林则徐真知灼见,却换来道光皇帝“一片胡言”的批复。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逼得清*府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昏聩的清朝统治者看来,那不过是发生在广东的一场遥不可及的小失败,没有让他们感到切肤之痛。它既不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思。第二次鸦片战争,帝都沦陷,皇帝出逃,行宫被烧,麻木的清朝统治者们终于有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曾国藩的建议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视,第二年一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后,清廷立即着手筹划向列强购买*舰的事宜。不过,应该向哪国购买*舰,买什么样的*舰,买完后怎么使用?对于这些问题,清*府都是“两眼一抹黑”。看来“买*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可与太平*的战争却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而且太平天国也正在谋求向西方购买*舰。
太平天国与清*交战图攻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干王洪仁提出“取百万买置火轮二十个”的计划。此后,李秀成多次派人携款赴上海谋购火轮船,建立自己的舰队。事实上,太平*的装备一直不差。据《避难纪略》记载,年太平*“每十人中八人执旗,二人执鸟枪或洋炮。用铜帽子(击发枪)不用火绳者,夷人所卖也。”加入太平*的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也提到:“太平*的武装配备和清*相仿佛。使用的火器有轻便的火绳枪,也有欧式的滑膛枪、双铳枪或手枪。”显然,清*与太平*正在进行一场*备竞赛。谁先掌握了更多的西式*械和*舰,谁就能在战场上赢得先机。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攻克了安徽省城安庆。安庆会战异常惨烈,湘*日常使用的大刀、长矛、鸟枪、火铳损坏太半,亟须就地修理。于是,进驻安庆后曾国藩立即着手创建安庆内*械所。创办安庆内*械所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有长远的战略考虑。正如曾国藩所说,“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曾自言“人生三大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算学,毫无所知”,因此他对懂得自然科学的人才分外看重。安庆内*械所创办伊始,他便四处网罗人才。年,当中国最早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应邀来到安庆时,发现“凡法律、数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这些人中就包括后来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鹄”号的核心人物——徐寿、华蘅芳。
购舰被英人所坑促曾国藩下决心
年,徐寿应曾国藩之招,带着儿子徐建寅辗转来到安庆。一到安庆,曾国藩就把研制蒸汽轮船的任务交给了他。年7月30日,徐寿等人带着研制成功的船用蒸汽机模型来到曾国藩官邸进行了演示。看到船用蒸汽机模型研制成功,曾国藩十分振奋,他感慨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年11月,曾国藩等人在安庆观看了小火轮的首次下水。可惜,小火轮只行驶了米就不动了。曾国藩在日记中失望地写道:“虽造成一小轮船,而行驶迟钝,不甚得法。”经过一次失败,徐寿、华蘅芳很快就弄清了故障原因,并用火管锅炉代替了原来的汽锅,解决了供气不足的问题。两个月后,这艘小火轮终于在安庆江面试航成功。当天,曾国藩亲自乘上小火轮,“坐至江中行八九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不过,这条木质的小火轮并不是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鹄”号,它仅仅是一个雏形。“*鹄”号真正试航成功是三年以后的事情。
就在小火轮试航成功的前后脚,另一件事强烈地刺激着曾国藩的神经,使他更加坚定了要自己建造轮船的决心,那就是“阿思本舰队”事件。
前文说到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府一直在筹划向西方列强购买*舰、建立舰队。只不过此事专业性太强,清*府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一名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向恭亲王奕訢提出,愿意帮助清*府从英国直接购买、订造*舰,他就是后来把持中国海关40多年的赫德。只不过,当时赫德还只是个26岁的小伙子。赫德向奕訢提交了一整套*舰购买成功后如何配备舰员的详细方案。赫德的方案打动了奕訢,他决定将向西方购买*舰事宜全权委托给赫德。年2月,时任两广总督劳崇光在广州与赫德议定,购买3艘中号兵船、4艘小号兵船,以及船上所需的火药、器械,定价65万两白银,时限一年交货。由于中国缺乏操作舰队的船员,双方还商定在英国招募舵工、炮手、水手余人;同时准备“邀英国熟谙船务诚实可靠之武员一名管带前来,以资训练钤束”。跟清*府签下这么大一笔订单,年轻的赫德十分兴奋,他立即给自己的顶头上司、正在英国休养的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发电报,请他代为办理。李泰国接到电报后,认为这是一个控制中国*府的绝佳机会。他立即向英国*府提议,请海*上校阿思本出任这支舰队的司令。中国人出钱组建的舰队,控制权却在英国人手中,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买卖。年8月30日,英国枢密院颁发了一项不必经过议会同意即可实施的特别法令,同意李泰国和阿思本为中国购买舰船、招募人员。李泰国很快就订购了7艘舰船,并将它们命名为“北京”号、“中国”号、“厦门”号、“广东”号等,此外又买了一艘供应船。这时原定的65万两白银已经花完了,李泰国又让清*府添了15万两,总共花费了80万两白银。同时,他还为这支舰队招募了名海*官兵,并自行设计了舰队旗帜,对外称之为“英中联合舰队”。可笑的是,清*府对李泰国在英国的活动一无所知,直到当年10月赫德来京时,才知道舰队“现已开造,明春即可驶到中国”。更令清*府想不到的是,李泰国竟然背着清*府与阿思本签订了“合同十三条”。合同规定,阿思本是舰队的“总统”,任期4年;舰队官兵皆由李泰国和阿思本自行选用;阿思本只接受中国皇帝的谕旨,但须由李泰国转达,他人转达无效;而阿思本不能服从的命令,李泰国则可以拒绝转达……年6月,当李泰国带着“合同十三条”抵达中国时,清*府大为诧异。清*府表示,并不想全用洋人作为船员,原来所说的聘请外国船员只是为了给中国船员当老师,“令其教练枪炮行驶轮船之法,而兵权仍操自中国”。事情的发展与预想大相径庭,清*府十分恼火。为了应对李泰国的“合同十三条”,清*府提出了“轮船章程五条”,要求“中国所购之火轮兵船,由中国选派武职大员作为该船之汉总统”,聘请阿思本担任“帮同总统”,舰队一切事宜由二总统协商办理;舰队作战应听从所在督抚的节制调遣,行兵进止由中国主持;并且“随时挑选中国人上船练习”。如果按照“轮船章程五条”的规定办,英国控制中国海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当然是李泰国不愿意看到的。9月份,当舰队来到中国后,李泰国和阿思本“挟舰队自重”,拒绝接受清*府提出的“轮船章程五条”。10月15日,他们上书总理衙门称,如果清*府不在48小时内改变立场,他们将解散这支舰队。消息传来,本就不太满意委托英国人购买*舰的曾国藩更加气愤。他上疏朝廷称:“以中国之大,区区一百七万之船价,每年九十二万之用款,视之直轻如秋毫,了不介意,或意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亦足使李泰国失其所恃,而折其骄气也。”一方面由于曾国藩等身处战争前线的地方大员坚决抵制,另一方面李泰国、阿思本又毫不妥协,清*府照会英国:舰队取消。后来,这些*舰由英国负责作价出售,所得款项返还中国。不过,清*府还是承担了阿思本以下官兵余人9个月的薪水和路费,白银37万0两,赏阿思本本人两白银。匪夷所思的是“阿思本舰队”事件最后的赢家竟然是赫德。李泰国结结实实地坑了清*府一把,自然不可能再当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赫德虽然最早提出帮清*府从英国购买*舰,但是纵观事件发展的全程,他还是能够保持中立态度的。因此李泰国卸任后,年轻的赫德坐上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交椅。“阿思本舰队”事件使曾国藩更深刻体会到,办洋务绝不能将权柄交到洋人手中。此时,他对民族工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期许。
“*鹄”号下水
年7月19日中午,一声巨响,天京城墙被炸塌二十余丈,在城外包围了半年之久的清*潮水一般涌入城中。太平天国经营了十多年的首都就这样陷落了,主持这关键一战的正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占领天京后,安庆内*械所随曾国藩前往南京,改名为金陵*械所,后又改名为金陵机器局。徐寿、华蘅芳等技术人员也将继续研制轮船的项目移到南京。
曾国藩的“抠门儿”是出了名的。据说他每天吃饭皆以蔬菜为主,荤菜只限一道。他有一件丝绸马褂,平日舍不得穿,只有过年过节才穿一次,结果穿了30年还跟新的一样。就是这么“抠门儿”的一个人,为了加速轮船的研制,竟然自掏腰包两白银支持徐寿、华蘅芳的工作。这令徐、华二人非常感动。
其实,自从攻陷天京后,曾国藩的处境就十分不妙。清廷虽然对曾国藩兄弟大加封赏,曾国藩拜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继承,曾国荃官拜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二人均被赏着*马褂、戴双眼花翎。实际上,随着太平天国的瓦解,曾国藩兄弟成为清廷的最大威胁。为了打压曾国藩兄弟,朝廷先是申斥曾国荃让千余太平*逃出天京;后又利用分配粮饷的问题制造曾国藩与沈葆桢之间的矛盾;同时大力扶持左宗棠、李鸿章等后起之秀与曾分庭抗礼。总之,那一时期曾国藩的地位岌岌可危,可想而知他也没有更多心情关心轮船的研制工作。虽然主帅身陷*治漩涡不能自拔,但徐寿、华蘅芳等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放大”着轮船。这次徐寿他们设计的轮船船身虽然还是木制的,但比先前的小火轮大了一倍,船身长55尺,载重量达25吨。船的两舷有两个明轮推进器,直径达6尺、宽1尺。在当时,这已经属于比较大的船只了。为了提高动力,徐寿等人将小火轮的低压蒸汽机改为双联卧式蒸汽往复机。这艘轮船除了主轴、锅炉以及汽缸配件的钢料购自海外之外,其他材料一律在国内解决。其中,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汽压计等精细零件,更是由徐寿父子亲自监制的。
《博物新编》中火轮机图年春,南京下关码头人头攒动。徐寿亲自掌舵,华蘅芳担任机长,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南京下关下水了,在场的中国人无不动容。据年8月31日的上海《字林西报》报道,这艘轮船“载重二十五吨,船身长五十五华尺。高压蒸汽机,单式汽缸,倾斜装置,直径一华尺,长二尺,主轴长十四尺,径二寸四分。汽锅长十一尺,径二尺六寸。锅炉管四十九支,长八尺,径二寸。后舱俱在主轴位置之后,机器几乎占船体之前半……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汽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这条轮船在长江上航行了14个小时,共行驶了公里。当时,曾国藩已被朝廷调往北方剿灭捻*,并没有亲自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不过他的儿子曾纪泽替他主持了首航仪式。后来,曾纪泽北上看望父亲时,就是用这条船拖带他的座船抵达高邮的。曾纪泽对这条船的性能十分满意,便亲自题写船名——“*鹄”,“以金字铸镌于船舷明轮之两厢”。“*鹄”引自《战国策》中庄辛的话:“*鹄因是以游乎江海,淹乎大沼。”意思是说,这艘船像一只既能飞又能游的大鸟,入于江海湖泽,行止自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正如曾国藩感慨的那样,“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但是在“*鹄”号的研制者徐寿等人看来,“*鹄”号的象征意义恐怕更大一些。“*鹄”号是纯手工打造,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徐寿等人深刻地体会到发展一套完善的工业体系的重要性。要想拥有中国人自己的舰队,首先要发展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工业。
与此同时,初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也深有体会。年,他乘坐雇佣的英国轮船从安庆前往上海,直观地领略到洋人的船坚炮利。他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李鸿章)深以中国*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思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
年,李鸿章收购了美国人在上海开设的虹口铁厂。此时,曾在几年前受曾国藩之托到美国购买机器的容闳,也带着百余台机器回到上海。后来,容闳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一书中回忆,建立机器母厂这个提议,最初还是受徐寿启发才提出的。年,容闳第一次拜见曾国藩时,本想建议曾国藩兴办教育,但通过与徐寿等人谈话,他发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工厂。容闳认为,中国应该先发展能够制造机器的工厂,也就是机器母厂,才有可能发展更多的生产各种产品的子工厂。曾国藩听完,深以为然,当即拨了6.8万两白银让容闳赴美购买机器。两年后,容闳带着买来的机器回到上海。曾国藩将它们悉数赠送给李鸿章,与虹口铁厂合并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年夏天,上海城南高昌庙镇大兴土木,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厂房拔地而起。这片工厂的入口门楼上写着几个醒目几个大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制器之器”的近代工业母厂,下辖机器厂、铸铁、铸铜、打铁、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此时,徐寿、徐建寅父子也调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职。徐寿曾向曾国藩提出四条建议: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轮船水师、翻译西书。显然,他是站在中国工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这些建议的,但曾国藩认为,国内造船用的钢板等材料无不采自外洋,即便“开煤炼铁”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至于“翻译西书”,必须有熟悉洋文而又通晓科学技术的人才能胜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在曾国藩看来,徐寿的建议有些脱离实际,因此他以“似多出于揣度之词,未得要领”一并回绝了。曾国藩心心念念的还是造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机器设备比安庆内*械所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徐寿等人如虎添翼,不到一年时间就造出了一艘明轮兵船。曾国藩大喜过望,亲自命名为“恬吉”号。曾国藩虽然没有采纳徐寿的建议,但是徐寿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泰西工艺精良,必有原理在,徒劳仿效非计,议建翻译处,译泰西有用书,求其根柢。”于是,他说服江南制造总局总办冯焌光、沈保靖办起了翻译处。徐寿聘请早年在墨海书馆相识的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等人一同翻译了《汽机发轫》《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西方科学著作。自年至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处翻译的科技书籍共种,其翻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作为中国第一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徐寿一生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他不但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舰,还兴办了中国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格致书院、第一本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甚至我们今天使用的化学元素名称都是他命名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徐寿还是第一个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年,徐寿在《格致汇编》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文章不长,研究的是非常冷门的音律学。徐寿发现,中国古代一向采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确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徐寿通过科学实验否定了延续千年的“管弦结合论”,并写成了《考证律吕说》一文。不久他发现儿子翻译的近代声学启蒙著作《声学》,竟然犯了和中国古代音律学者同样的错误。于是,在好友、英国人傅兰雅的帮助下,徐寿将论文翻译为英文,寄给了欧洲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自然》。五个月后,《自然》杂志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了这篇论文。编者按中写道:“(这篇论文)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和那么原始的器具来实现的,这是非常出奇的。”
作为中国第一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徐寿还是第一个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在西方人看来,徐寿的论文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巅峰,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所能达到的高峰,但是在中国统治者和士绅阶层看来,徐寿不过是连秀才都没考上的一介布衣。“*鹄”号建造成功后,同治皇帝曾赐一块匾额写着“天下第一巧匠”。这个称号听上去像是褒奖,实际上在官方眼中他不过是个匠人。虽然徐寿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获得了支持,施展了才华,但在士绅阶层眼中,他根本算不上知识分子。甚至在徐寿去世后,徐建寅请张之洞为父亲徐寿立祠,并交国史馆立传时,张大为不悦。限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与偏见,清代社会没有给徐寿这一代科学家足够的尊重与重视,更无法体认到他们对古老文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意义和深刻影响。就像徐寿等人打造出来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鹄”号一样,初下水时何等风光,可到了年它停泊在江南制造总局码头,已经千疮百孔、无人问津了。
来源:北京日报·纪事(作者:*加佳)
监制:童曙泉
编辑:姜晶晶
流程编辑:孙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