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高校因耗费巨资“引进”一批“海外博士”而身陷舆论旋涡。无独有偶,另一所高校的一位知名学者,其海外学历也被质疑涉嫌“造假”“注水”。舆论的指控是否属实,可能还需要当事各方更多的回应,以及相关高校和主管部门经过调查之后才能判断。但接连发生的这两起事件,无疑使久受诟病的海外学历注水甚至造假问题再次被放到聚光灯下,接受审视。
在小说《围城》里,主人公方鸿渐出于面子需要,也为了给供他留洋的“准岳父”一个交代,花三十美元买了一张假冒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这个著名的小说情节,使“克莱登大学”成为海外“野鸡大学”和虚假办学机构的代名词。形形色色的海外注水学历,也被戏称为“克莱登大学学历”。
小说情节让人忍俊不禁。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方鸿渐”和“克莱登大学”也后继有人、生生不息。据媒体报道,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教学和科研人员对于博士等高阶学位的旺盛需求,使海外形形色色的“克莱登大学”生意兴隆。一些“克莱登大学”还在中国内地广发“英雄帖”,招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中介机构则明目张胆打出“网络授课”“毕业较容易”“暂无语言要求”“学制低至两年”“大部分院校不需要发核心期刊”等“便利条件”。当然,今天的“方鸿渐”们买学历,相当一部分人掏的都不是自己的腰包,而是慷公家之慨。他们买学历的动机也不仅仅是为了面子,还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
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学历与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都密切相关,简直称得上是“安身立命之基”。对于高校来说,师资队伍中博士的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既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和招生,也对财*拨款申请、科研经费申请、国家和地方的一流院校定级申请和学校级别升级提档都关系重大。对于高校管理层乃至上级主管部门来说,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博士占比,在此基础上申请到更多课题项目也是重要的*绩。如此一来,为在职教师争取一张博士文凭,无形中就变成了各方利益捆绑的黏合剂。
当一纸学历系乎各方利益,如果没有严密的监督制度,就很容易滋生腐败。事实上,在媒体深挖和知情人士披露之下,渐成产业链的“海外留学(读博)一条龙服务”已经浮出水面,露出学历腐败和经济腐败的冰山一角。一些中介机构纷纷提供“一条龙服务”,把各个环节流程打点得妥妥帖帖,高效衔接起了注水文凭的供需双方——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掏钱,把在职教学科研员工批量派送到海外普通大学甚至是“克莱登大学”去“深造”。“学成”之后,“克莱登大学”负责批发学历学位,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再去高薪“引进”这些“高层次人才”。在这个闭环里走一圈,结果似乎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但显然,这种学历腐败乱象伤害了国家关于学历学位管理制度的严肃性,破坏了科研教学人才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健康的教学科研生态。而且,大量资金的不规范使用,也很容易滋生经济腐败行为,应该引起警惕和重视。要抵制“克莱登大学学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消除国内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权威部门、权威机构定期披露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海外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相关资质,对于海外院校学历学位的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并对国内高校相关资金的使用加强规范管理,防止利益输送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如果多管齐下,扎牢监督管理的制度篱笆,那些形形色色的“克莱登大学”和“克莱登大学学历”,应该难以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本文作者:封寿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