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同学聚会没有意义,但在我看来,它恰好是一场社会观察实验,以微观个体间接反映出宏观整体形势。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高中同学的聚会。
原因有三:一来,我们上高中时,心智普遍成熟,记事能力比较强,再加上进入青春期,很多事情一辈子也忘不了;
二来,由于高中时期需要经历诸如高考之类的人生大事或转折点,在此期间感受到的班集体意识比任何一个学生时期都要强烈,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师生或同学之间很容易形成同甘共苦的亲密关系,即使时间过了很久也难以忘怀;
三来,只有高中同学的聚会更能体现集体内部成员的差异性,顾名思义就是同学之间各自的先决条件都差不多,后期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之后形成了差异,这种早期趋同、后期迥异的际遇为同窗所好奇,也为我这一类的社会学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微观课题的窗口。
凡是小学、初中或大学的同窗聚会,我基本上能推则推,实在推不了了,我也只是到场敷衍一下就草草回家。
唯独高中同学的聚会,我必不会落下任何一场,场场都到位,以至于老班长都调侃我:当年读书不积极,聚会到场第一名。被他说得我都脸红,怪不好意思的。
大多数的同学都以为我现在当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看重名誉或是为了炫耀才来的,实则不然,我把高中的同窗聚会看做是一项工作,从每场聚会的观察当中,来总结同学们的差异性,并以此形成社会学的研究课题。
对我来说,这就是同学聚会的意义所在。
我认为,本人的高中母校和高中同学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当时母校所在的教育片区是全市最大的,所划区域基本上覆盖整个工业区,包括我在内的同学们,家庭成分几乎全是工人阶级,生活环境大体上差不多,再加上掀大锅饭还没几年,家境差别也不大,受教育程度就更不用说了,出自于城里师资最好的中学,班级的学习成绩常年排全年级第一,有好几十个同学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而我当年处于叛逆期,没有认真学习,第一年高考落榜了,后来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大学的。
既然先天条件都差不多,那么几十年后,导致同学们各自的人生际遇、财富量、认知思维形成全方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弄清楚以上这个问题,我从不缺席任何一场高中的同窗聚会。
十周年的同学聚会,是班长提议的。
我们这个班长为人也挺有意思的,无论做任何事,都讲究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他就会自己制定一套规则,凡事都按规章制度来办,他经常挂嘴边的话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难听点是不够随和,但其实吧,说好听点就是具有契约精神。
当时班长不知怎么的,回想起自己高中毕业整整十年了,突然怪想我们这帮不省心的“崽子”,于是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余老师。
那时的我们都还没到三十岁,但余老师早在教我们物理那会儿就临近花甲之年了,如今更是古来稀的人了,但在班长的盛情邀请下,他还是一拍大腿,决定拄着拐杖来到聚会现场。
当天聚会的流程是这样的:“东道主”班长先自掏腰包,在老家最豪华的酒店包厢摆席设宴,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吃饭、喝酒,聊聊天,叙叙旧,再聊一下近况。
毕业十周年聚会的现场,绝大多数同学透露还没有真正混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都和年少时的差别不大,虽然当时有不少男生已经挺着啤酒肚、脑袋略秃地敬酒、耍嘴皮子,也有不少女生为人妻、为人母,眼角松弛、眼袋下垂、皮肤蜡*,但是一遇到昔日同窗,大家似乎都恢复了往年的活力,一个劲儿地追忆青葱岁月,几杯白的、红的下肚,彼此打气加油,鼓励对方要勇敢追梦。
之后又隔了十年,等到二十周年同学聚会时,不少人已经成家又立业,但来的人却一次比一次少。
有的人忙事业,抽不开身,有的人则顾家庭,刚生了二胎,也抽不出身。
前来参加同学聚会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工作需要人脉的,另一种是混得比较好的。
至于我,属实是一朵奇葩,也被同学们津津乐道。他们说在这么多同学当中,难得我读到了博士学位,也不知是不是幸事。
这次聚会,同学相互之间也都在鼓励加油,可士气明显不如十周年的那次聚会了,已经没有人再鼓励对方去勇敢追梦了。
看得出来,大家都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拼尽了全力,有的人遇到了婚姻破裂,每天为应付官司忙得焦头烂额,有的人正值中年危机,事业遭遇瓶颈,既升职无望,又遭到后辈的竞争,高不成、低不就的,每天都活在对失业的焦虑和恐惧当中。
另外,班主任余老师恰逢我们高中毕业二十周年之际因病逝世,不可能再亲临现场,这也是让我们这一群快要步入不惑之年的人感到世事无常的一件事。
通过这两次时间跨度在十年的同学聚会,我总结出了同学之间的人生际遇之所以相差太大的原因:
首先是同学们天生的性格造就了各自不同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然后形成独特的经验和阅历,再来就是大环境对每个人都构成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导致同学间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的现象。
在聚会的现场,我与同学进行走心的交流,以此收集一些信息,然后再进行观察和对比。
如何将同学间的人生际遇形成对比?
先将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划为职业与收入这两项有价值的分类,然后再基于以下两个衡量价值的标准进行对比和判断:以物质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还有以精神认知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此衡量价值的目的仅为表明同学间各自人生际遇的差异性,而非划分出高低贵贱的等级排序。
由此,我专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作为例子来表明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差异性:
1、两次同学聚会的“东道主”——班长,虽说家境比我们好不到那儿去,但自从他家的远房亲戚开始下海经商,也带动他们家做起了个体户的生意,而班长是第一个敢于读完高中却不上大学,直接追随亲戚一起经商的人,如今他乘着时代红利的东风,早已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老家当上了大老板,功成名就。
2、以前上高中时,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的大尧,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如今进入体制已满十年,前年荣升科长一职,但据他所说,往后再晋升职位的希望非常渺茫,感觉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尽头,这也是铁饭碗的负面效果。不过,有不少的同学都规劝他看开点,毕竟收入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在年少的人看来,把自己一辈子锁死在一个格子间里是十分愚蠢的行为,但是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中年人,再回首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普通且平凡地过日子已经是老天爷最大的恩赐了。
大尧还说,特别羡慕班长能如此地坚毅果敢,说闯就闯,不像他一辈子蜷缩在舒适区里,做事情唯唯诺诺。
说完,大尧猛嘬了一口烟,还仰头干了一杯酒。班长说不用羡慕他,他只是走了狗屎运,踩上一个风口然后飞起来罢了,我也在一旁安慰大尧,说这是需要概率的,并不是所有的人跑去创业都能收获成功,而创业失败的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你看到的只是幸存者。
3、学习成绩排在班级中等水平的小李,恐怕是这世上大多数人的模板,普通本科大学毕业,人生际遇中规中矩,当上了民企职工,而且这一当就是十多年,两年前才晋升为部门主管。在家庭这方面,父母越发的年迈,三十岁时步入婚姻,生了一儿一女,掏空“六个钱包”贷款买房,不敢生病,不敢辞职,一路走来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在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上,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李俨然变成了“老李”,酒杯不离手,老是说大叔才会感兴趣的油腻段子,还说自己的偶像是冯唐,买了他的好多书来看。他调侃大尧六个月大的啤酒肚:“你们体制内的肚子大,不像我们私企,业务都得自己跑,冬天都养不了一身膘。”
4、从小到大都被同龄人欺负外貌的胖女孩小静,成绩中等偏上,当年高考也是失意落榜了,后来复读了一年,考上医学护理专业的大学,再后来由于不喜欢这一专业,毅然决然地选择辍学再复读了一年,考上某名牌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如今整个人都瘦下来了,事业也蒸蒸日上,做到酒店经理的位置,每天日理万机的,俨然变成了女强人,凭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从“丑小鸭”变成了“绝代凤凰”。
5、那会儿蝉联全校三年的校花,同时也是我们班的班花——小雯,当年全校男生几乎都在暗恋她,本以为她的人生走向会顺风顺水,怎知中途嫁入老家隔壁城市的所谓的“豪门”,大学还没读完就当上了全职太太,结果那户“豪门”家道中落,她果断选择结束婚姻,带着孩子又嫁给了一户土豪人家,然而几年后却被土豪的正房逮个正着,原来她被蒙在鼓里。
至于当年学习成绩垫底的我,竟然成为了高中同学当中学历最高的那个,如今博士毕业十年了,在国内某所大学任教社会科学。
我满打满算也是体制内的一员,可接下来的这位同学却惊艳了我很久很久,他是体制外的,却比我还要博学多识。
这位同学姑且叫他小A吧,起先高二还没读完就辍学了,据说在家里蹲了将近十年,期间只出去打工了两年。当初在上高中时,小的A存在感就极其微弱,座位始终在角落,一群人聚在一起,他混入其中相当于隐身了一般。
后来,他在十周年的高中同学聚会上,第一次发表讲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注意到他,也被他所吸引了。当时,他十分自大地说:我比在场所有的人都富有,包括小邹(也就是我本人),因为我脑子里的知识堪比稀有的*金,却无穷无尽。
一开始,在场的所有同学都把小A的自大演讲当作笑话,一笑了之,只有我被小A惊艳到了,因为我跟他聊过天,虽然只有偶尔那么一两次,但我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储备丝毫不输于我,甚至有时候连我都要向他甘拜下风。
之后,小A在某网站上写小说,年入百万,而且一朝成名。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窝在家里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并没有荒废掉,而是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精进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才华,然后他的付出有了回报。
其实,我觉得小A这种人比我更厉害,只靠在家自学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不得不说,这就是天赋和努力完美结合的例子。
而我也是在若干年后,才知道小A的这个现实例子居然早已有了原型:
前往美洲大陆的船上坐满了各式各样的人,不乏有腰缠万贯的富人以及身无分文的穷人,其中有个穷人站出来说:我比在座的所有人都富有,因为我的大脑装满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
船上的人都在笑他,包括那群富人,结果行至途中,他们遭遇海盗抢劫,一夜之间富人也变穷了,而那个穷人登上岸后,凭借自己渊博的才识在后来成为了百万富翁。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同学聚会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至于“同学聚会有没有必要存在”这个问题,我认为,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人是群居动物,天生具有社交性,渴望情感互动,而曾经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集体成员,本身具有某种情感关系,相当于纽带,起到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如今成员们分道扬镳,理性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人渴望消除这一不确定性,以满足窥私和对比等底层人性的需求。
你认为同学聚会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意义有多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