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过去烟台老市区被称之为海上,这是为啥
TUhjnbcbe - 2022/12/12 21:15:00

本文转自:水母网

跟俺爹上“海”买东西

宋世民

本文标题是引用我小学同学的一句话,说这话的时间是年秋,地点是原南关小学(现烟台五中校址)。

当时我正在南关小学上五年级,同班有几名家住上夼村的同学。有一天,我问在村南坡居住的孙殿元,礼拜天干什么?他随口回答:“跟俺爹上‘海’买东西。”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的说法,用单音节“海”取代双音节“海上”来称呼烟台老市区。

对于这个叫法,外地人可能不好理解,但我和身边同学来说,对这处“海”的方位可是心领神会:就是市区临近海边的大庙一带。因为那里有老鱼市场、瑞蚨祥绸缎庄(也卖土布、腿带等低档棉制品)、生生堂药房……

“海上”这个胶东地区曾家喻户晓的地名,如今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是在民间广泛使用的过程中,仅限于口头流传,史料皆无记载。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烟台市区周围很大范围内的人还延用“海上”指称烟台。年,《烟台晚报》曾陆续刊登多篇涉及“海上”地名的文章,从中可一窥端倪。

在《慕海而来》文中,作者称“我的老家离烟台芝罘区三十公里,那时村里有人去烟台,都说去海上。”

《海上》一文作者则记述了年由栖霞县中桥来烟台的经历:“8岁那年暑假,我跟妈妈来到一个叫‘海上’的地方,爸爸在‘海上’工作,是一名国营汽车运输公司的职工。我们住的是乡下,那儿的人都管爸爸工作的地方叫‘海上’,大人们闲谈时,总愿开口闭口地谈到‘海上’,说‘海上’是如何大,楼房是如何高,商店是如何多,那个叫‘海上’的地方,在我心里有一种高高在上、虚无飘渺而又神秘的感觉。”

……

所城里资料图

由此可见,当年不仅距天后宫(大庙)3华里的上夼村及近在咫尺的奇山所城,远至福山、栖霞、牟平等县的民众也对“海上”地名很熟悉。只是由于“海上”建筑面积随时间推移,不断向周边扩展,对其具体方位及范围认知,也因与它距离不同有所区别。

在距“海上”较远的胶东农村,“海上”泛指整个烟台市区;而早前居住地尚属“海上”近郊,后来随市区建筑群体扩展,逐渐被连接容纳的地方,民众所称“海上”,仍指原大庙附近街巷。

有关“海上”一名的起源及后期演变情况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年。

是年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出版发行一套《可爱的烟台》丛书,其中《*海明珠芝罘》一本中有篇简介“太平湾”的文章,作者基于当时的传闻信息,对“海上”地名起源及后期演化如此诠译:

“烟台海港的前身叫太平湾。它南倚海岸长街,西有停泊码头,北横防波长堤,形成了屏障四立的港口。再加上港口外面有芝罘岛、崆峒岛、扁担岛等天然屏障,所以港内风平浪静,面阔水深,是一个优良的港湾。人们取吉祥之意,称它为太平湾。太平湾,闻名四方,它的名字常作烟台的代称。老烟台人都还依稀记得,那时郊区和邻县的人,往往把到烟台叫着到‘海上’。这‘海上’原是指太平湾一带的海港码头,后来逐渐泛指为烟台了。”

依照本文所述,“海上”作为市区的民间地名,曾经历过专指人工港池的阶段,然后演变为泛指烟台市区。

关于烟台人工港池的建设时间,烟台港史记录为,“年,历时六年的‘伟大之海坝工程’全工告竣。9月14日,海坝工程会举行‘烟台海坝正式落成典礼’,以示庆祝。”

照此时间节点推测,民间将烟台始称“海上”,应该不会早于年。

太平湾码头远眺资料图

在《可爱的烟台》丛书出版发行数年后,有文史工作者经长期硏究考证,对民间使用“海上”地名时间,作出新的判断。

年2月,详述烟台发展史的《老烟台春秋》一书问世。

据书中第三章记述,在年(清道光三十年)前后,天后宫周近的商铺已发展到千余家,门前大街(后发展为北大街)原长不过数百米,由于商贸促兴,逐渐构成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多条集市街巷:

“因为当时烟台属福山县管辖,没有正式命名。但是‘烟台街’的称呼,已为境区民众所公认。其实‘烟台街’是指当时‘北大街’及周近‘集市街巷’的总称。而周近各村另称为‘海上’,‘海上’是‘烟台街’的别称,这两种称谓后来一直沿用至20世纪40年代。此期所称‘烟台街’东不过‘东南河’(今解放路),西不过‘火神庙’(今海防营的海港路),南不过‘奇山所’(今所城东、西、南门外),北不过瀛州街(今北马路以南),当时人口也不过2万余人。”

由本文记述时间推测,“海上”作为“烟台街”的别称,其得名时间应与“烟台街”同期,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间(-)。

年5月9日,烟台日报刊发《烟台开埠前是知名港口》一文,作者引经据典客观陈述了烟台市区发展史实。

文中提及旧时福山县民间及官方对烟台市区的称谓:“尽管烟台公元年开埠后经济社会发达,国内外名声显赫,但建置前烟台之名依旧不彰,报刊、资料、文书等依旧称之罘,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当地民众称烟台为‘海’‘海上’和‘烟台街’。”

此文据史证实,在烟台市正式命名之前,同样也不具有正式名分的之罘一名,已被国内、国际社会认可使用,只是之字后来被改为芝。

大庙戏台资料图

这些见诸不同时期、繁简不等的涉及“海上”地名文章,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之罘”“芝罘”“烟台街”这些地名,被社会认可并广泛使用时,这一区域地表空间,已经存在一个人烟稠密、商贸红火的海口小镇。

那么再上溯若干年,试想当构成这座小镇雏形的店铺、集市街道落成之前,这里只是由大海、帆船、天然港湾、滩涂构成的一处散漫无序的交易场所,附近需要到这里参与经济活动的民众,该如何指称这处特殊的地理区位?或许正是“海上”这个名称才更直白、更接地气。

用不加修辞的自然状态为一片特定区域命名,其称呼应该蕴含着这个地方发生、发展的原始迹痕。纵观涉及“海上”名称使用过程的文章,可以初步认定,它源起芝罘湾畔漕运船队带货与当地居民实物交换活动。独立使用时间,应在“烟台街”问世之前的明末至清道光年间中期。

这期间,芝罘湾南岸以农耕为主的村落逐步增加,在奇山所城内已有的4个村之外,地理位置相近的仓浦村、西南村等9个村也先后聚建成形。

尤其在河口东岸海滩,由外地与当地船民为供奉妈祖修建的3间草屋几经扩建,又因康熙皇帝封妈祖为天后,庙舍定名“天后宫”(俗称大庙),来此烧香磕头对海神祈求、感恩的船民络绎不绝。

港口活动中心也由芝罘湾北岸移往南岸西南河口周围。为渔、货船只服务的农副产品摊贩逐年增加,购买海运外地特产的当地居民,也应时汇聚此地,促使大庙前面商贩摊棚依次向周围扩展,附近渐成当地经济文化重要活动场所。

有资料显示,清乾隆十五年(年)前后,在大庙前营业的渔贸摊位,已经形成集市,为后期得名“烟台街”奠定了基础。此时,这处商贸聚集区域外观形象,已部分脱离“海上”物物交换形态,“烟台街”的外貌特征渐入民众视野。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去烟台老市区被称之为海上,这是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