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月21日,电影《千与千寻》在中国正式上映。此时,距离它第一次上映,已过去18年。
18年前,《千与千寻》在日本首映。亿日元票房,创下日本最高票房记录,至今无出其右。
18年后,它终于被搬上中国银幕。
有人感叹“夏天就要吃瓜、长胖,看千寻”。可见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与喜爱。
也有不少影评人呼吁大家去影院观影,因为宫崎骏对细节的执著和感动之处产生的共鸣,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被放大数倍完美呈现。
确实如此,作为业界的灵*人物,导演宫崎骏总是喜欢在影片中加入一些难以揣摩的信息,只有通过对细节的拆解,才能理解人物,理解作品,理解内核。
就拿《千与千寻》来说,细心的粉丝就总结出了影片中的部分细节。
·电影开头千寻搬家到新学校,手里拿着原来同学送的香豌豆花,其花语是“永远的离别”。
·千寻母亲吃饭“手是下垂贴着身子”的习惯,是宫崎骏细心观察身边朋友后加上的设计。
·现实世界中四季盛开的花,在这里同一时间开放,有杜鹃、梅花、山茶花、紫阳花等,象征不可思议的世界。
·白龙受伤坠落的动作被一拆为二,撞击像壁虎,坠落像条蛇。
·白龙吞咽药丸一幕,宫崎骏团队特拍摄金毛呲牙,咬合视频,反复研究。
这些细节,无论是从动作到神情,还是从场景到配乐,都力臻完美。
因此,有人说,宫崎骏是个天才,唯有天才,才可以将影片做到极致。
“天才”,虽说是个极高的评价,但反而会让人忽略后天的努力,容易迷失在“天才”这一称谓的泡影里。
亚历山大有句名言十分中肯,“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宫崎骏从来不是天才,他不过是位比一般人更较真的老头。
2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宫崎骏绝对是大器晚成的那种人。
年,日本第一部长篇彩色动画《白蛇传》上映。
怀着满满的好奇,17岁,还在读高三的宫崎骏进入影院,出来的时候,却像是丢了*儿。
“我很惭愧地承认,我爱上了女性英雄主义的动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大雪中,我跌跌撞撞地走回家中。与他们(剧中人)的执著比起来,我为自己感到非常地羞愧,哭了一整个晚上”。
从那天开始,他就在内心坚定了一个信念——从事动画工作。
年,大学毕业后,他直接加入《白蛇传》的制作公司——东映动画公司,担当动画师。
然而,动画行业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竞争大,工资低,养家糊口都困难。许多同事坚持不住,直言想换行。
宫崎骏却保持着一贯的热情,尽管住着7平米的小公寓,领着微博的工资,还时常得不到认可,他依旧乐此不疲。
这一熬就是16载。
年,他终于担当大纲,制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动画——《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
这部作品曾被戛纳电影节誉为“史上最好的冒险剧之一”,但由于当时日本处于机甲浪潮下,故而票房惨淡,甚至被贴上“策划陈腐”的标签。
在之后,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无事可做。
后来,回忆起那段经历,宫崎骏说:“‘让我来拍电影吧,我很想做这样的电影!’我抱着强烈的创作信念,却四处碰壁,不仅接不到任何片子,就连我主动提出的策划,也接二连三地被否掉。整整三年,一直如此,着实辛苦。”
眼看着自己的动画事业即将走向终结,他开始在杂志上连载漫画《风之谷》,没想到大获好评。紧接着,就有公司联系他将漫画拍成电影。
年,42岁的宫崎骏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辉煌。此时,距离他刚入行,已经过去了20年。
人们都说“十年磨一剑”,他硬生生用了20年。即使身处泥泞,全世界都不认可,他也丝毫没有动摇做动画的决心,对此,他有一种来自灵*深处的期待。
20年,证明了自己,也开创了一个动漫时代。
死磕,不是一个人最聪明的表现,却能让人达到仅靠聪明达不到的高度。
后来的《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红猪》《悬崖上的金鱼姬》《起风了》等等,无一不是他无法被忽视的经典之作。
3
“我们得做出我们感到骄傲的作品,一部能让人们感到惊艳的电影”。
“丢人的事可不想做啊!”
将一生献给动画事业的宫崎骏,为了让动画人物有血有肉,从来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纪录片《不了神话——宫崎骏》里记录了他制作短动画《毛毛虫菠萝》的过程。
“菠萝孵化了,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第一次吃东西,然后拉便便,粪块滚了一下。然后再拉便便,菠萝小宝宝总回去看自己的便便,然后拉了很多······”
宫崎骏翻着他的手绘分镜头,讲述着角色的行为。
这次制作,不同以往,他打算用CG技术。
在听完宫崎骏对角色的解读后,CG画师以很快的速度,信心满满地呈上了作品。
“看它的头部和前腿,应该是分别动作的”。
“刚出生的菠萝第一次看到世界,转动的动作太成年化,小宝宝不会这么猛地转头”。
“应该眼睛先动,然后头才动”。
对方提供的作品,完全不能让他满意。在经过多番修改后,他甚至说“他们根本一窍不通,对这些很陌生”。
后来实在看不下去,没用过电脑的他,干脆直接操刀。
角色的毛发伸出来的很细小,不明显,他要把它拉长。但由于不擅操作,他无法像手绘一样处理0.1mm级别的细节。
在工作中,他从不妥协,因为一个镜头就能告诉人们电影的好坏,那是电影的精华。
为了拍摄《风之谷》,他一画就是12年,坚持一天只画1张,线条极其细密繁复。
《悬崖上的金鱼姬》用了17万张画稿,一个水母浮出水面的仅12秒的镜头,竟然用了张画稿。
《起风了》一个4秒的关东大地震镜头,不惜花费了15个月。
“一个人一生能画的线的长度是有限的,那就是绕地球7圈半,我早已画超了。”
对于配音,他也丝毫不含糊。
在为《起风了》寻找男主配音的时候,名单上的一长串声优的名字无一人达到要求。
他认为那些人“糟糕透了,他们的对白如出一辙,似乎都在配合对方或假装配合,然后开始表现情绪”。
他的角色绝不能有一点瑕疵。
在《千与千寻》影片开始,千寻父亲开着车,为了精确描述汽车声,他们会租完全相同的车,在颠簸的路上开。
由于对细节的极尽挑剔,他劳累过度,身体大不如前,必须定期做按摩理疗。
那双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的手,也只能握5B,有时会用6B。
后悔吗?从来不会。
“与其什么都不做地死去,不如在制作中死去”。为了动画,他向死而生。
4
对自己极尽苛刻,对别人也从不留情。
员工的画,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打回去全部返工,还咄咄逼人“活着都不会动脑子吗”“不行的话,立马辞职”。
从来不会给员工留面子。
有员工会坦言:
“跟他这样的人共事是很困难的。”
“厉害的人会想着逃离这里,你越厉害被要求越多,如果你愿意牺牲自己,有些收获,或者你很想和他共事,那便有意义。”
“他是个提出无理要求的人,在他脑中有一个零式战机模型,其他人怎么可能画得出来!他永远不会点头。”
可是,要想拿出质量好的作品,这样的折磨和摧残又是必须得忍受的。
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上司,但绝对是一个好导演。
还有一次,CG工程师向他展示了一段用人工智能处理影像的片段,里面有一个类似残疾人的怪物。
“它利用头部移动,没有痛苦,不明白头的重要性,把头当作腿来用,很诡异,在僵尸游戏里或许还不错。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制造超乎人类想象的恐怖。”
正当讲解人侃侃而谈他的作品,希望能得到认可时,宫崎骏说:
“每天清晨,我会去看一位残疾的朋友,他连击掌都很难做到,他用僵硬的手掌触碰我的手掌,我想着他,没法说我喜欢这个。做出这个的人没考虑过痛苦,让人很不高兴,你要是想的话,你可以做出恐怖的东西,不过,这个东西,对我毫无用处,这是对生命的亵渎。”
对于动漫,他有自己的坚持。
尽管这份坚持不近人情,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保有了作品的严肃性,守住了“文化快餐”时代的文化原味,以及保证了宫崎骏之所以能成为宫崎骏。
5
宫崎骏的老搭档铃木敏夫曾透露,《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已经制作了3年的新作,将会成为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而目前,距完成仍需3年。
6年完成一部作品,真的是匠心之作。
可究竟会不会成为最后一部,许多人持保留意见。毕竟,老爷子之前已经“爽约”多次,郑重其事地说要退休,最后忍不住手痒,屡次复出。
在好几年前,他就已经训练好了接班人,但是他无法放手,他自觉“吞噬了他们(员工),吞噬了他们的才华。”
一个视作画为人生全部的人,对于后来者总有一些不服输、不服老的意味。
相比后来者,“观众喜欢看什么,我就做什么”,宫崎骏真的有一种“我做什么,观众看什么”的底气。观众很买账,毕竟宫崎骏出品,必属上乘。
而失去宫崎骏,对观众而言,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时代,是在任何时候都找不回来的。
就像知乎上一位优秀答主说的那样,“宫崎骏的出现是有着其个人所处的时代与家庭背景的,他的作品创作性很强,是很难在这个时代被批量复制的,终有一天我们在失去宫崎骏的同时彻底失去宫崎骏的动画。”
年少不懂宫崎骏,读懂已非少年人。他的作品中那些值得人们深思的东西,永远百读不厌。
可既然失去不可避免,惟愿那一天能迟些,再迟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