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重温纪录片《海洋》,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历时四年,雅克·贝汉给出诚意之作《海洋》。两年后,电影终于得以在国内上映。必须承认,但凡选择看这部蓝色海底世界的人,都会被原生态的画面所打动。水母群、大白鲨、企鹅,海洋深处的蓝毫不吝啬地在镜头前展现它们的生命力。纵使在观影前怀有激情澎湃的内心,也会随着黑幕降临、蓝色呈现而慢慢归于平静。这是大自然的魅力,是镜头的美让人肃然起敬。再愚钝的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向往,对鲜活的生命都有基本的感受力,直指内心。只不过大部分时候,都伴随电影的字幕升起和我们的一声叹息而作罢,改变不了什么,也似乎没有为改变而做出努力。
一如看完《海洋》后的各种复杂和感叹,但也仅仅止步于感叹而已。我想起张越曾这样评价过阿甘,她说:“阿甘是看见了什么,就走过去。别的人,是看见一个目标,然后制订一个作战计划,接着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到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也没有到达。”这岂不正是我们对环保的态度?和大多数纪录片一样,《海洋》也想通过唤醒人们内心最本真的“美”为大自然伸张正义。但电影结束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又究竟改变了多少呢?越是看得多,活得越发理所当然、麻木不仁。但我们不是旁观者,对地球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所以,不要让生活的琐碎将一些“力所能及”淹没,更不能寄希望于每年一次的“地球半小时”,哪怕“不吃鱼翅”对于无边无际的海洋而言,力量实在微弱。
环保只有一个原则:当你想要做些什么时,justdoit.麻木不仁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缺失对生命的敬畏感。柴静曾说:“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无所畏惧地活着,藐视其他生命,甚至怠慢人类自己的生命。雅克·贝汉在(海洋中体现的正是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为了拍摄一场完美的海上风暴,雅克等了三年,仅仅力求在平等的视角下展现完美的画面。他让我们看到,生命如此强大又多么脆弱,让生活在混凝土森林中的我们感到内疚与惭愧。难怪会有人在观看《海洋》之后幽怨地说:“真希望快点到来,大家抱团死,剩下的生物就可以好好活了。《海洋》上映的时候,着实赢得好口碑。
那时我还在电影院工作,遇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偌大的放映厅,寥寥几个人——这大概就是纪录片《海洋》在大陆会遇到的尴尬境地。即便是真的好电影,也可能在国内遭遇冷落;相反,哪怕是真的烂电影,也可能在国内备受追捧。纪录片的受众还是有的,影迷队伍也算庞大,但终究敌不过一个泡沫的“电影市场”和一颗浮躁的心。如果你错过了上映季,实在应该抽出时间重温《海洋》。每年都会抽空去海边住几天,或者一个人散步、等车、望向窗外时,我常常幻想自己就在海边,很大很大的沙滩上只有我一个人,有海风、海浪,我可以晒太阳、捉小鱼、看夕阳,甚至做几个侧手翻……仅仅想象着那片蓝色,再回过神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的嘴角上扬,幸福满满。在快乐屈指可数的日子里,何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安安静静地感受蓝色《海洋》呢?
本文是小编对《海洋》的一些解读和看法,码字辛苦,喜欢的小伙伴朋友可以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