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知道烟台酿酒厂的历史吗这还得从烟台老
TUhjnbcbe - 2022/9/17 17:58:00
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本文转自:水母网

老烟台街几家烧锅的商标

姜振友

老烧锅就是酿酒的作坊,烧酒就是白酒,也叫蒸馏酒,酿白酒技术是中国所独有的。我国酿酒的历史相当久远,据说有大约年的历史,一种说法认为“烧酒法”蒸馏酒技术源于战国时期的炼丹术。关于蒸馏酒的记载最早始于唐朝,通常认为这种技术在宋元时期成熟,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在烟台地区,这种酿酒技术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据年出版的《烟台要览》酿酒业篇记载:“洪利及东莱烧锅。机制洋酒之外,又有土制之各烧锅。最大者一曰洪利,二曰东莱。一在北马路西,二在奇山所东门外。资本亦多。制之酒为普通白酒(即烧酒)……”

年的《经济半月谈》第21卷第11期刊登文章说:“烟台大小烧锅十余家,其规模稍大,制货最多者,为洪利和东莱烧锅。”

年《酿造杂志》社派裴承琳、梁其璋等5人,到烟台调查土酒烧锅的情况,考察了老烧锅酒坊洪利、东莱、渤海、泰东、永泉等。

老烧锅酿酒的学问真不少

自古至今,酿烧酒用的原料有高粱、玉米、地瓜、土豆、大麦、小麦、稻米等,这些原料中以高粱为最佳。清朝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的“烧酒”条里认为“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粱所酿为最正”。如此看来,在清朝时用高粱酿酒已是普遍现象。玉米和地瓜都是明朝传入我国的,地瓜产量多,通常百姓家收成好,吃不了那么多,地瓜有剩余,便用来酿酒,老百姓叫“地瓜烧”,口感也不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人都到酒厂用地瓜干换酒喝,很盛行。当然,“地瓜烧”直到现在都很流行。

民国时,烟台老烧锅的主要原料是高粱、绿豆及酒曲。高粱多来自天津、唐山,绿豆在烟台附近农村各地购买。曲分大麦曲、小麦曲两种,大麦曲大都来自唐山、天津,小麦曲来自掖县(今莱州)。

具体的酿酒方法是,把高粱或绿豆等原料清洗后,压碎倒入甑(zèng)中。甑是蒸煮粮食酿酒的容器,就是蒸馏器,俗名叫甑。通俗地讲是一大木桶半埋在土中,锅炉置于地下,有通道可以进出。甑在上面,甑上有个伞状大盖子,也叫甑盖子。盖顶为一环形的槽,底有孔,孔上覆以锡壶,底内陷,中盛凉水。盖子一般都是铁制的,较重,最少得两三人合力抬起。为了方便,盖子装有铁链和滑轮,挂在甑的上方梁上,上下拉动较为轻快。盖上甑盖,把高粱等原料蒸煮透熟后出甑。摊在席上晾凉后,加入酒曲拌均匀,再放入酵池中封闭发酵。

当时烧酒业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烧酒交税不以产酒多少为准,而是以酵池的大小定税。经税局测定后,就不能再任意改造池子的规格了。那时在老烧锅作坊流传着“千年窖,万年糟,酒好全凭酵池老”的谚语。

高粱在酵池中发酵,七八天后可发酵好,开始装甑蒸酒。上甑蒸酒是最重要的技术活儿。一般是技师或老师傅先把竹片插入酵池中,这叫探气上甑。主要查看气化冷凝的程度。然后再以“松、轻、匀、薄、准、平”的六字方法,一层层堆叠上甑。采用这种层层堆叠的方法,封好甑盖,用木头或煤点火蒸煮。蒸气从甑盖顶孔上腾起,入锡壶底成酒,经导管入缸坛或酒篓内。如制绿豆烧酒,可将压碎的绿豆拌在高粱和曲内,虽然绿豆不能出酒,但可以佐味。通过运用“六字”技术方法层层堆叠等,能达到浓缩提酵的效果,会产生出更丰富的香味物质。

出酒时,把甑接入的管子打开,让酒自动流出。技师或老师傅会“看花断酒”,就是看酒花来判断酒的品质。以“掐头去尾”的方法,第一道出的酒因为对人体有害,要倒掉,再去掉最后一道人体难以代谢、容易致人昏迷的物质,只保留中间第二锅最优质的酒,也叫酒心。把这些最优质的酒,倒入缸和坛中封存好,放入地下酒窖中,通过酒缸空隙的空气去除辣气,让酒质柔绵增香。在窖中少则数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有几十年的窖藏。等出缸坛后还要经过勾兑,这时才能喝到酒香四溢,入口刚中带柔、分外浓郁的美酒。

老烧锅酒质不达标绝不上市

烟台老烧锅卖酒、装酒,用的是酒篓,一般不用陶瓷缸和坛。酒篓是中国人的发明,用竹篾条、柳条、紫穗槐条、桑枝条等编成,再用猪血和石灰搅拌浸油纸裱糊。制作的酒篓,既轻便又安全,便于储存运输又能很好地保持酒的质量。当年烟台有专门编制酒篓的店铺,大篓能装一百斤,专用于批发运输,小篓也能装三五斤。曾经老烧锅也用玻璃瓶装酒,因易碎,成本大,销路差,后弃之不用。

烟台的制酒种类有高粱烧、绿豆烧、史国公、五加皮、玫瑰露等五种,老烧锅大同小异,但各家有各家的风味,各有各的经营办法,有的是当天出酒、次日开卖,也有的窖藏后按年加价卖出。老烧锅所产的废料叫酒糟,大都卖给养猪户作为饲料,也有卖给农民作为地里肥料的,每斤三分钱,农户都很喜欢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期,原料便宜,老烧酒一角七分一斤,色酒一角三分一斤。当时是十六两为一斤,五个铜板便能喝上二两酒,一般老百姓都喝得起。有常喝酒的老人,能品出是哪家烧锅产的酒。有人为检查烧酒的品质如何,把酒倒在小盘子里,用火把酒点燃,会看到蓝色火苗的最上端是*色的,据说只有纯粮食酒中含有机物才会产生这样的火苗。还有的拿个小杯子兑上水,酒立即变浑浊,也能说明是纯粮食酒。烟台的老烧锅没有一家出劣质酒的,酒质不达标绝不上市,都怕砸了招牌,影响声誉。

烟台的老烧锅,一年四季都可以酿造,但因夏季炎热,有时会间歇性地停工,产量比冬天要少。酿酒工人在夜间上班,因夜间天气比白天凉爽,蒸后的高粱和曲摊凉散热较快,工作效率也高。

按照老烧锅酒坊的传统,都信仰杜康为酒仙,拜为祖师爷,要在酒坊的正房厅中间设立神牌位。在上甑开蒸前,酒坊老板都要在杜康祖师爷神位桌前焚香燃烛,祈祷酿酒顺利。这是非常严肃庄重的仪式。

老烧锅“四大家”名声在外

烟台最早的“烧锅”是洪利烧锅,在北马路西面,当时的门牌号码是号,电话是号。洪利烧锅自年开始建厂,年1月开业,获得专利六年。洪利烧锅系合资经营,有资本5万元。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掌柜的名叫李肆庭,酿酒技师姓翟,曾在奉天(今沈阳)做过技师,酿酒工人有8人,职员、推销员加会计共10人。设备有烧锅一架、电磨一台、发酵池20多个。当时每日产酒余斤,多数销往胶东一带,有时也销往天津和上海。

第二家是东莱烧锅,位于所城东门外苍浦街,电话是号。东莱烧锅年开业,是洪利烧锅专利期满后开业的第一家,资本数额比洪利要少些,也是合资经营。年时掌柜的名叫张西园,有酿酒技师1人,推销员10人,酿酒工6人。设备有烧锅一架、电磨一台、发酵池20多个。每日产酒余斤,大多销于市内和郊区,其他地方销售得很少。在市内有固定的销售店六七家,大多是由推销员向各小铺、小酒店推销。

第三家是渤海烧锅,位于南鸿街(今南洪街)三仙胡同一号,电话是号。渤海烧锅年开业,系合伙经商,有资本4万元。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掌柜的叫李金堂,酿酒技师有2人,一个姓苏是辽阳人,一个姓李是山西人,有酿酒工人12人,另有职员、推销员和会计等16人。设备有烧锅2架、电磨2台、发酵池30余个。日产酒斤,多销售于市内和福山县、牟平县。在烟台设有两个分销处,一个在西马路、一个在北大街,有小铺代理售酒30多家,另有推销员向饭店、酒馆、客栈等处销售。渤海烧锅是当时烟台老烧锅日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发酵池最多的。

第四家是泰东老烧锅,位于西大街路南27号,电话是号。泰东老烧锅年开业,资本3万元,有酿酒工人10人,另有职员、推销员及会计等十五六人。设备有烧锅一架、电磨二台、发酵池20余个。年时的掌柜叫王仪三,酿酒技师是尹长山。日产酒斤,销售范围只限于烟台、牟平、福山等地。没有设立门市部,但在石桥街路西设立了分销处,并由推销员四处推销。

以上所说的老烧锅,是当年烟台有名的“四大家”。另外还有十多家,如:大生老烧锅在华丰街阳春西巷,是用苹果做原料酿酒;永泉烧锅在三马路30号,年开业;滨海烧锅在南大道桥西路北。这些老烧锅与“四大家”相比,日产量较低,资本也少些。

七七事变爆发后,尤其是日本*子年2月侵占烟台后,老烧锅的日子变得很难熬。年之前,上等的高粱每斤才七八分,酒曲每方不超过四五角,原料来源渠道畅通。日伪时期,原料来源不易,这个时期只能制作高粱烧和绿豆烧两种,粮食紧张时便命令全市老烧锅停工。好不容易恢复生产,往往原料价格大涨,如:年每斤高粱涨至二角多钱,酒曲每方涨到一元多。至年日本投降前,只剩下渤海烧锅一家,其他烧锅不是歇业就是倒闭了。

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后,渤海老烧锅被人民*府收归公有,改名振泰酒厂。新中国成立后,年2月振泰酒厂更名为烟台酿酒厂,现为山东烟台酿酒有限公司。随着时代的发展、酿酒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的老烧锅已被弃用,成为老烟台酿酒业的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烟台酿酒厂的历史吗这还得从烟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