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食物本草会纂》)
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口腕部。
水母。
咸,平。入肝、肾经。
化痰软坚,平肝解*,止咳,降压,养阴,消疡。
1.痰饮咳嗽,肝阳上亢:海蜇皮(漂净)30g,鲜荸荠g,煮服,兼治淋巴结核。(《古方选注》)
2.高血压:海蜇g漂净,荸荠g洗净,用水m1煮至m1,空腹服,亦可饭后服,待血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后,可减少服次。
3.急慢性气管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痰多咳嗽:陈海蜇g(开水洗去盐味),荸荠g(无荸荠以萝卜代,连皮切片),放砂锅内煮汤三杯,频频饮服。(《饮食治疗指南》)
4.阴虚久咳:陈海蜇(洗去盐味),冰糖拌蒸食,极效。(《饮食治疗指南》)
5.溃疡病:海蜇、大枣各g,红糖g,浓煎成膏。每日二次,每次一匙。
《本草求原》:“脾胃寒弱,勿食。”食用海蜇应忌一切辛热发物。
除含一般营养成分外,尚含有烟酸、碘、胆碱等。有降压、扩张血管及
乙酰胆碱样作用。
海蜇消痰食而不伤正,滋阴血而不留邪,外用有解*消肿之功。浙江东部沿海常用以湿敷下肢肿*。《古方选注》记述雪羹汤,以海蜇50g,荸荠4枚,煮汤服,治阴虚痰热,大便燥结等症,临床验之有效。有崩中带浊、脚气者食之亦宜。《随息居饮食谱》记:“陈久愈佳。”
1.《本草求原》:“安胎。”
2.《本草求真》:“海蜇,忌白糖,同淹则蜇随即消化而不能以久藏。”
荸荠(《日用本草》)
为痧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地栗、乌芋。
甘,寒。入肺、胃经。
清热,化痰,消积,利湿。
1.湿热*疸,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g。(《泉州本草》)
2.腹满胀大:荸荠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3.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g。(《泉州本草》)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凡热病烦渴、便秘、阴虚肺燥、痰热咳嗽、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病症均宜食用荸荠。荸荠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肿作用,可治肾炎水肿。胸中烦闷者食之亦宜。
丝瓜(《滇南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鲜嫩果实。
天罗、布瓜。
甘,凉。入肝、胃经。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通络。
1.肠风:丝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6g,空心下。(《续本事方》)
2.痰喘咳嗽:丝瓜烧存性为末,枣肉如弹丸大,每服1丸,温酒化下。(《家庭食疗手册》)
3.经脉不通:丝瓜焙干,为末空心酒下。(《海上名方》)
4.肺热咳嗽:干丝瓜花10g,蜂蜜适量。(《滇南本草》)
丝瓜幼嫩时供食用。丝瓜中含皂苷和丝瓜苦味质及多量粘液,还含有瓜氨酸。丝瓜老熟后去皮所留之网状纤维,称丝瓜络,燃炭后有通络作用。丝瓜籽可以化痰排脓。
1.《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2.《本草纲目》:“老者烧存性服,祛风化痰,凉血解*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
梨(《名医别录》)
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的果实。
快果。
甘、微酸,凉。入肺、胃经。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1.太阴温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温病条辨》雪梨浆)
2.消渴:香水梨(或好鹅梨,或江南雪梨,俱可),用蜜熬瓶盛,不时用热水或凉水调服,止嚼梨亦妙。(《普济方》)
3.咳嗽痰多:梨,捣汁用,熬膏亦良,加姜汁、白蜜。(《本草求原》)
4.小儿心脏风热,昏懵躁闷,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太平圣惠方》)
脾虚便溏及寒嗽忌服。
本品可制膏食用。“雪梨膏”即以白梨g,去皮心,加百合g,白糖g,拌匀,隔水炖至膏状而成。“秋梨膏”即以本品为主要原料,加白糖、蛋清、蜂蜜以及化痰止咳的中药熬制而成。常服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常觉口干舌燥者亦宜。
1.《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2.《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儿疳热及风热昏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