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北方海蜇混养池塘开始进入尾声,海蜇、牙鲆、中国对虾、缢蛏陆续进入收获季节,促长增产育肥成为后期管理的重点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让效益最大化呢?后期的管理关键点又在哪里呢?《金土地》节目连线到水产养殖专家马野老师进行分析讲解。
一、肥水补菌,增产增收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池塘藻类应激大容易水变,加上养殖后期水体有机质多不利于藻类繁殖,影响海蜇生长,补肥可以维持藻类活性,减少水变,但若盲目施肥就等于往池塘泼脏水。合理肥水第一步肥料的选择很关键,后期池塘不缺乏氮肥,应该选择高碳低氮、可溶性、污染少的有机肥。经过市场实践证明“藻安生Ⅲ”、“肥水肽”在海蜇池塘繁殖藻类效果突出。此外后期肥水补碳可以增效。为避免藻类繁殖过快导致发生气泡病,在肥水时配合活菌可有效防止秋后海蜇溃烂,促进中国对虾(俗称东方虾)摄食。
二、勤改底,防缺氧
养殖后期为了提高中国对虾的规格,往往会过量投喂冰鲜料,这样容易造成局部底臭。单次大量使用改底产品易造成浪费且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少量多次改底不仅能使药物更均匀作用底部,也使得改底效率更高。可选择“底居安+底加氧”改底,可以分解底部有机质,减少底部耗氧,间接提高池塘溶氧,减少缺氧危害。
三、注意防控气泡病及弧菌感染
养殖后期投喂量增加,肥水后藻类繁殖速度快,池塘容易水浓,晴天上层水体溶氧易过饱和,发生氧气气泡病;此外后期氮积累多,容易造成氨氮、亚硝酸盐高,底部容易缺氧,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程都可能产生氮气,引起氮气气泡病。气泡病导致海蜇出现溃烂症状,及时使用“速解安”曝气防出现海蜇溃烂,在溃烂后使用“优肽”处理弧菌感染。
四、催“仙”有妙招
立秋后水温逐渐降低,是缢蛏(俗称“小人仙”)育肥的*金阶段。但由于海蜇圈一般水位较深,底栖藻类少且降温后繁殖速度慢,溶氧也偏低,若不增加人工饵料投喂,缢蛏会生长迟缓,使用“鱼贝多”和水泼洒投喂,利用率高,污染小,不影响其它品种生长,长期投喂“鱼贝多”可有效增加缢蛏出肉率。
想了解更多农业新知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