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海因诗歌创作的身份认证体系ld
TUhjnbcbe - 2021/9/26 18:56:00

海因:诗歌创作的身份认证体系—平顶山诗群七零后诗人创作调研

约请诗人:简单、张永伟、张杰、桑地、*晓辉、量山、东伦、欧阳观雪、小庄、王勉、吕征、北渡、史大观、徐林

应约诗人:简单、张永伟、张杰、桑地、*晓辉、量山、东伦、欧阳观雪、小庄、王勉、吕征、北渡、史大观

关键词:写作身份独立意识开放多元现实与超现实个体诗学建设

第一部分:绪言

关于诗歌写作的身份认证,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也是每一个从事诗歌创作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身份的确立,不来自外部、也不取决于别人的判断和施加。它的有无以及成立与否,都建立在自我的认知上。属于来自自我的、自觉地诗学建设内容。

在实际创作中,由于长时间的思维定式和语言生成的惯性,有意无意中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语言范式。这种类似胎记的语言呈现,被看做诗人诗歌建设的特殊视觉元素,纳入古今几可比肩的诗歌建筑之林。虽然有的是帝国呈现、有的是精美单元、有的是园林、有的是山包、有的仅仅是一块砖、一片瓦、一根承重的樑檩、一朵野花和游云等等,各有千秋。但都将作为一个独到的诗歌建筑单元存在着,并被视为不可取代的个体情感物证。

但事实是,诗歌创作身份的认证总是被“对写作者身份的追求”所取代。也正是由于众多的写作者对“大师”、“名家”的主动猎取,才使我们的诗坛之上乱象频生,导致诗歌的存续和认知伦理与俗世社会几乎一摸一样、混为一谈了。

在传统人伦社会里,社会结构及运作的基本单位是身份的而不是个人的。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中国人几乎一切都是以身份为重。更明白地说,身份生存重于个人的生理生存,身份荣辱重于个人其他荣辱,身份价值重于个人其他发展,身份目标重于个人其他目标等等等等。身份不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甚至也成为了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因素。

身份情结中的情结一词原本是精神分析学的概念,作为一般意义上使用情结一词,最先出现在荣格的文献里。在20世纪初,他在进行言语联想的考察中发现,由于情感因素联想会出现显著的延迟,这种不服从意识控制的过程妨碍着联想正常进行;并且认为在潜意识中,存在以一定情感为中心集结着相关的心理内容的心理过程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因情感而集结成的(在潜意识中)复合体”。以后就略称为“情结”。

就是说,在世俗社会里,人们打小就会有鲜明的身份意识,都会有一个实际或不实际的追求目标。而这个目标一旦确立,就会奋斗一生,不计成本。而在玄奥而艰涩的创作世界里,更多的人只是想当一个“著名诗人”、“获奖作家”、“文学大师”等。那些被众多引号加持过的写作称谓,如今成了堂而皇之的写作动力。这种对社会身份的贪婪追逐、对原初写作理想的主动背离行为,早已成了当今时尚,鲜见有写作当事者会为此感到羞愧或拒斥。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安迪?沃霍尔,在面对缺乏想象、功利盛行、不是不非的画坛时所发出的“艺术已经死了”的慨叹,是多么的撕心裂肺。

记得年前我写的谈论阿九诗歌的文章(诗歌的灵性与诗人的使命)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我不知道我们的诗人、我们的诗歌是何时发生变化的,也不知道诗歌的未来会是什么模样。当我们放眼诗坛时,真有一种“四顾无亲,茫然失措”的感觉,如今的主流诗歌和诗人们不仅“灵性皆无”,更是把诗坛搞成了“自私自利,价值互换的”名利场。

罪在当下,各担起责任。原来我们都是参与者。

初入诗歌时的纯粹,如今的复杂无奈;

初入诗歌时的正义凛然,到如今的首鼠两端;

初入诗歌时的四溢情感,到如今的委曲求全;

初入诗歌时的锋芒外露,到如今的是非不明;

初入诗歌时的使命担当,到如今的狭隘自私;

初入诗歌时的无欲无求,到如今的明利缠绕。

我们真的一定要牢记:诗人是领受了使命的,诗人是一个纯粹干净的存在。就像海德格尔在评价荷尔德林时所说的那样:诗人都是天使,天使让保留在诗人心中美好的事物成为可见的,沟通着不可见领域和可见领域(大意)。当我们以卑微之心、狭隘之情操纵诗歌时,诗歌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需要强调的是,关于诗歌创作身份认知的问题是个巨大而宽泛的话题,是对个体诗学建设中综合因素的系统化归类。并不仅仅是写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单向度量化,它至少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独立精神世界的创建(对自由写作立场的守护);

二、時代形態與自我認知(对当下日常生活的处理);

三、語言標示與詩体構建(个体语言的识别系统)。

通过对平顶山诗群七零后诗人们的创作实绩的调研,诗人们整体的诗学追求和写作个性,是令人非常满意的。也许是因为生活在中原小城,生活工作的“滞留性”让他们远离喧闹,无意间躲过了更加汹涌的名利劫。才使他们的写作清醒自如、诗意纯洁干净,基本上可称得上是“一群埋头写诗的人”。这真的非常难得,这种地域写作的文化价值通贯宋、元、明、清,是最古老、最可信的文化传统。也正是这种地域写作的韧性和坚持,才是他们成为这个荒芜的煤城上空一座座移动的城市雕像,必将被后世的人们所仰望。

第二部分:“独立的写作精神”与诗人的自觉选择

(一)、“独立”与“尖锐”:恪守先锋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写艺术群体的存在,首先是以一个独立的思想群体存在着,是通过精神和哲学(诗意)的独到言语体系而闪射光芒。自《阵地》之后,大概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平顶山诗群又出现了一本有全国影响力的民刊——《外省》。我还记得创刊前简单找到我,向我征求意见说:想办一个诗刊,名字叫《外省》怎么样?我大概是说名字很好,也很喜欢这种自主的边缘意识等等。

没过多久,第一期《外省》就出来了。我当时还做了阅读记录(我有对创作活动中所发生的人和事做记录的习惯):“经过一个月时间,终于把简单送来的《外省》认真看了一遍。虽然所录诗人作品参差不齐、稍显单薄,但它的先锋和民间定位很好,很好继承了《阵地》当年的诗学追求!不足的是,所收录诗人与《阵地》多有交叉,有点资源浪费。真希望他们能把精力用到《阵地》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当然,我理解他们对《阵地》的某种不满。”

也许,我更应该接受简单创办《外省》的初衷。当时的《阵地》由于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渐扩大,正由一开始的“独立、尖锐、纯粹、实验”,而渐渐走向“多元、模糊、包容、归类”,准确说是从边缘化、野生态渐渐向文化的中心靠拢。这种态度的转变和办刊方向的调整,正是我与森子争论的焦点,并最终因不可调和导致我选择退出。

出于对《阵地》的发展考虑,森子当初坚持把刊物放到北京去,并提出由活跃于北京的一两位诗人加入主编行列并不为错。也确实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阵地》的影响力,让《阵地》成为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刊(至今我还记得,我们经常在我家小院里诗酒畅想时梳理中国的诗歌版图,当我们看到了《非非》、《汉诗》、《九十年代》、《北回归线》、《倾向》等,都集中在长江以南时,我们占领北中国市场的野心也一天天高涨起来。)。但我所担心的是,一旦《阵地》融入北京这个文化中心、被不同诗学主张的诗人所操持,就会被中心(北京)势力所胁迫、所同化,就会丢失我们的办刊初衷。因为,在官方文学为主导的时代,我们之所以创办民刊,就是为谋取话语权和我思我在的写作自由。某种程度上说,这“言说自由”甚至要高过我们的写作生命,它可是我们冒着极大的*治风险换来的(当时由于办地下非法刊物以及与国内外文化人士的书信往来,早给盯上了,他们每年都会到单位对我们详细调查)。所以,我才坚决反对、不愿妥协。

再后来,到了年,我看到《外省》蛰伏五年后再度出版时,它的前言让我又有了一种高度认同的冲动和欣慰:“当一种艺术形式因式微而变得突兀尖锐,不再为现实世界提供辅佐时,那么这种艺术的歧途已经彰显无遗了。基于这种文化处境的艰难,《外省》一直想为当下诗歌提供一条通往“现实”的秘密小径,尽管这条小径也可能是“歧途”,但这种努力是必要的,它至少给诗歌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一直认为,诗歌是少数人的事业、也是漫长生命的一次次卓绝对*。当你误入这一“歧途”时,名利就与你从此无缘,留给你的只有坚持。要知道,这“坚持”既是你今生的全部意义,也是你对“诗”和“诗人”的至诚敬畏。

生于弱势,起于边缘。实事求是说,作为民间写作者,具有独立自由的创作意识是不难的。难的是对这份初衷的坚持、是对隐藏在内心深处时不时都会跳将出来的那个“被招安意识”的抗拒。所以我坚持说,独立艺术行为是一场漫长的、艰苦卓绝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内心那个不愿安分的、最易妥协的灵*!

在回答我“什么是诗”的问卷时,每个诗人的回答都让我感到满意。

张杰:诗完全可以是超现实的,也是对现实的重新组合和变形,是个人声音对集体声音的部分否定或全部否定,诗,是张扬个人自由的,因为现实已禁锢人们太多,所以,诗是一种精神自语,精神倾诉和个人诉求,关乎自我疗愈和社会疗愈。诗,就是集体之外的不同声音和独立个人声音,极其高贵。本质上,诗的自由,导致了人类在艺术上成其为人的高贵。在资本和权力之下,现实已足够鄙俗和龌龊,而诗的自由,诗的高贵,是何其稀缺与弥足珍贵。

量山:诗是精神和良知的保鲜柜。

桑地:诗是真实、自由、宁静、满足。

小庄:源自心灵。

东伦:诗是锋利的手术刀,它能解剖生活的全部,也能探寻深藏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觉悟;诗是一种责任,担当,敢于发问的扬声器。

“诗是什么”,确实是一个既空洞而又非常无趣的话题。之所以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并以问卷的形式发给大家,我其实是想探知每个人心中的那个“诗”是否安在、是否发生了变化抑或出现了扭曲。

因为,七零后诗人都是从“官媒的受限”到“自媒的开放”这一动荡或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这种几近“乾坤大逆转”的突变,不可能不给他们的写作生活带来影响。我想知道他们原有的写作的自觉、自律、自信如今是个什么状态,他们所恪守的诗歌的“先锋”如今是否还保有“实验性”、“革命性”、“先进性”和“普世情怀”。

随着网络及自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诗人们在获取言说自主、宽松的同时,诗歌的定义和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什么是诗、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等一系列问题被逼出来,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先锋性”,如今却被网络诗歌的“解构性”、“破坏性”一再遮蔽,甚至动摇了一大部分先锋诗人的原始追求:

——“先锋”是否已经过时了?

——“先锋”是否还具有引领作用?

——“先锋”在破什么、又在立什么?

这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也是技术引领众生、篡改人伦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没有一刻不被牵引,我们的欲望逼迫着我们的生命不得不调整节奏、只争朝夕。但是,如果你愿意沉静下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我们被牵引的一直是欲望而不是思想。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由于无知和猎奇我们不得不追逐和认同;同时,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泛文化自由诗歌现象,又因为缺乏审慎的鉴别而茫然失措。

是诗歌被中伤、诗人被同化、还是网络诗歌文化被封神?

是到了该停下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希望当今的每个诗人都能够沉静下来,甚至中断诗歌创作活动,因为在当今这必要的“中断”比违规的创新更有价值!也由此我判断,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贾浅浅事件,或许会成为当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对此的广泛讨论,但愿能让所有当事者都能稍稍做个停留,思考一下我们诗歌的未来图景。

在这里,我不关心贾浅浅的键盘诗歌到底有没有价值,我所
  北京青年诗会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年7月

字幕版|影评:《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

一个人所占有的空间是需要时间来构建的,

反过来说,

时间在完成一个人的空间时也完成了他所占有的空间质量。


  

《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


  (字幕版)


  片头:


  徐玉诺


  (年-年)


  片名: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


  导演:陈家坪


  第一幕:徐玉诺诗朗诵


  徐玉诺诗集:《将来之花园》


  诗人徐玉诺在鲁迅所代表的抗争文学和沈从文所代表的


  现实回避之间,他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负重与隐忍的文学


  形象。正如卡夫夫所描述的,如果你在前进,那么你所面对


  的敌人则来自一个方向;如果坚守不动,你的敌人则来自四


  面八方。诗人徐玉诺以一种健全的个人心智面对四面八方的


  敌人,他坚持倡导“信爱和平”。


  


  我坐在轻松松的草原里


  慢慢的把破布一般摺叠着的梦开展


  这就是我的工作呵


  我细细心心的把我心中更美丽


  更新鲜


  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织在上边


  预备着……后来……


  这就是小孩子们的花园


  第二幕:徐玉诺的女儿


  徐玉诺的女儿徐西兰(93岁)


  作者没有真人生,那有真文学。


  --徐玉诺


  真正的诗人,预先吹出:朦胧的火星中的明朗的知识。


  --徐玉诺


  


  我回去看过一回我父亲


  那时候呢都不能吃饭


  我的哥哥呢就是“右派”


  挨斗


  这从精神上对他蛮大的打击


  


  反正是我父亲走的…蛮多群众心里脑子里都说他对大家好


  你懂了吧


  他都是对贫下中农谁家有困难的事他都帮忙


  所以大家呢都思念他


  人类的智慧


  徐玉诺


  宇宙本是自由的;人类出来了,在自然的面目上划界了许多圈儿。并


  且人人必须满足这些圈子。宇宙从此涌现苦恼的泉。


  上帝的爱本是普遍而且广博的;人类在里边打起许多界墙--分了亲


  疏厚薄--渐渐有了敌人。


  人类明智的愚笨啊!为什么要自找苦恼呢?


  *


  徐玉诺


  什么东西不变成*呢?--


  但是人的*比


  臭蒜的*,狗的*,狼的*更可怕;


  因为我们料定


  他会演出人类的丑来。


  他能戴着礼帽……同人一样,


  并且做着人的事情。


  小诗


  徐玉诺


  谁来给我说句话?--不须怎好,只要是平安心肠。


  谁来给我一个笑?--不必含着什么爱,


  只要是内心如此,不含着什么阴险思想。


  第三幕:徐玉诺资料收集者


  这个是《将来之花园》比较早的这个版本


  你买成多少


  一般都买一千五


  怎么搞这么贵


  那可能现在就这个价了


  这本是《将来之花园》


  这应该是年的


  你看这是图书馆流出来的


  年


  第四幕:寻访徐玉诺


  徐玉诺故居


  (年3月16日)


  徐玉诺的名字我很熟……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哪里去了?


  --鲁迅(年10月9日)


  徐玉诺总之是中国新诗人里第一个高唱他自己的挽歌的人。


  --郑振铎(年5月30日)


  


  《将来之花园》他幻想未来


  幻想一个世界


  除于他那样的一种生命状态里面他幻想的一个世界


  那么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他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


  所以《将来之花园》是他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


  所以在那个时期他创造出来这样一个精神世界


  当然这个精神世界投射在我们现实里面


  他产生一个巨大的碰撞


  巨大的一个错失


  从现在来看的话他整个命运其实都背负了这样一种结果


  我们以鲁迅这种所谓的左冀文学左冀革命文学


  然后建立一个所谓新的*权


  然后重新强调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这整个思潮整个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社会变革


  一个巨大的思潮整个就把徐玉诺这种


  以个体微弱的生命感受到一种天地


  或者所谓的天地人神包括他就像他写的那个


  信爱和平


  


  如果有可能的话公开出版


  那么这是一个出版上的一个事情


  还有一个是积极的组织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年7月26日)


  文学研究会的徐玉诺出了一本《未来的花园》,见过否?实秋不喜


  他,我却说他颇有些佳点。徐君是个有个性的作家,我说他是文学研究


  会里的第一个诗人。


  --闻一多(年3月25日)


  


  一百年过后


  一个新的一个写诗歌的人


  看到那样一个以前的写作者


  并且他就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


  然后同时他那个纪念馆哪


  其实也是在相对一个民间的方式大家来纪念他


  来保持那样一种对他的一种敬重


  对文化的敬重


  我们对于国家所塑造的意象


  跟徐玉诺先生他们五四时期所提供出来的想象


  国家的想象


  人在一种就像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那么这诗意他们想象的是花园


  生活在花园里面是最美好的


  但是现在我们对花园已经麻木了


  我们没有那种花园的感觉


  


  家坪的意思是说


  怎么把徐玉诺变成我们的同时代人


  这是家坪他们青年诗会一直关心的问题


  他其实也是一种资源


  怎么把这个资源激活来回应我们当代的问题


  当代精神处境写作处境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讨论角度


  


  史大观向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北京青年诗会


  赠送徐玉诺六套相关资料


  徐玉诺墓地


  (年3月16日)


  


  我和家坪一起去徐玉诺先生的故居


  去看望


  然后我当时又得到大观先生赠送的资料


  


  首届徐玉诺诗歌奖评论奖王东东


  


  王东东是一个优秀诗人与年轻学者的完美合体


  他的民间视角对民间优秀诗人的推举和评论
  显示了他独到的审美发现


  


  把这个奖颁给我可能是希望我能够继续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能够举办第二届徐玉诺先生的……


  中间一定不会掉链子的


  第五幕:徐玉诺诗朗诵


  


  一个个小虫都张开他的面孔来


  一个个小虫都张开他的眼睛来


  音乐是杂乱的美妙


  第六幕:徐玉诺诗歌研讨


  


  首届徐玉诺诗歌国际研讨会


  我特别的激动特别的感动


  


  他这是翻译《未来之花园》徐玉诺


  徐先生为有名文学家,写小说,写白话诗,办教育,提倡布,考古,学


  医,尝药,同青年男女很有兴趣的作抗战宣传,可谓一奇人。


  --冯玉祥(年6月28日)


  徐玉诺是一个有才能的作者,然而他在年~年顷,创作力颇旺。


  --茅盾(年)


  他虽然有时陶醉在自然里,但“记忆”像锥子一般在背后刺他,他不能不醒。


  --叶圣陶(年5月22日)


  徐玉诺是于悲哀深有阅历的,这一回他的村寨被土匪攻破,只有他的父亲


  在外边,此外的人都还没有消息。他说,他现在没有泪了。


  --周作人(年7月30日)


  


  他父亲帮工以出他的学费


  去开封的时候他比同学都大好几岁


  新文学那些书期刊都寄到开封来


  他看到这些东西我想象一下


  那就是如同关在一个黑屋子里的人


  忽然看见了光亮


  


  五四精神提供了更加宝贵珍贵的一点


  就是一种平民的意识的一种写作


  


  我理解的这种平民性呢实际上


  我是觉得徐玉诺从他的生平


  从他的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


  其实都是跟我们所熟知的一个


  新诗史的这样一个运作


  实际上是若即若离的


  有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隐蔽的


  或者说隐匿的一个状态


  像一个土拨鼠一样


  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


  我认为是一个在今天意义上


  比较彻底的一个个体性的言说的一个代表


  


  这个人还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


  


  他北边跑到这个吉林


  南边跑到厦门教书


  然后跑到山东教书


  然后在河南跑信阳跑南阳跑商丘跑淮阳


  在这些地方都教书


  最后他这个人都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到四十年代他的穿着打扮完全就是一个河南农民


  他的女儿有一个女儿都是饿死的


  所以他的诗里头有很多苦难


  有很多绝望


  


  徐玉诺先生短暂的爆发式的写作


  他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种天才的特质


  


  他表达的都是一种直接的感受


  和直接的体验


  


  他的诗歌的语言上


  非常自由非常自然


  他当然也写出一些奇崛的句子


  用词也非常特别


  但是呢他用得也很自然


  不是那个非常受古代诗歌古典文学影响下的东西


  


  徐玉诺的诗的心性其实是很古典的


  因为它有种很稳定的频率在


  哪怕他在说世界无聊黑暗很多很多的时候


  他的心率是平的


  


  徐玉诺当时呢天然就具有这种


  这种存在主义的这种因子


  


  就是说他有不同的(写作)面向


  他在这么集中的时间段里


  把他对生命生活经验的感受的


  那种不同面向表达出来了


  


  在你们的发言当中所说的那个当代性


  和指的他的那个前瞻性


  其实是同样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他的写作在那个时期所没有激起来的火花


  在现代这个时代得到了遥远的回应


  


  因为做诗歌史


  我想徐玉诺肯定是绕不开的


  


  我们如何用一种问题式的


  这种理念来发掘


  或者来认识徐玉诺诗歌的价值


  


  徐玉诺的诗歌


  在我们这个语境里面


  让他有一个新的在场


  新的显现


  他的诗歌的语言上


  非常自由非常自然


  他当然也写出一些奇崛的句子


  用词也非常特别


  但是呢他用得也很自然


  不是那个非常受古代诗歌古典文学影响下的东西


  


  徐玉诺的诗的心性其实是很古典的


  因为它有种很稳定的频率在


  哪怕他在说世界无聊黑暗很多很多的时候


  他的心率是平的


  


  徐玉诺当时呢天然就具有这种


  这种存在主义的这种因子


  


  就是说他有不同的(写作)面向


  他在这么集中的时间段里


  把他对生命生活经验的感受的


  那种不同面向表达出来了


  


  在你们的发言当中所说的那个当代性


  和指的他的那个前瞻性


  其实是同样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他的写作在那个时期所没有激起来的火花


  在现代这个时代得到了遥远的回应


  


  因为做诗歌史


  我想徐玉诺肯定是绕不开的


  


  我们如何用一种问题式的


  这种理念来发掘


  或者来认识徐玉诺诗歌的价值


  


  徐玉诺的诗歌


  在我们这个语境里面


  让他有一个新的在场


  新的显现


  结尾:


  墓下的死者呵!


  你们来自何时何代?


  --徐玉诺


  我告诉你


  徐玉诺


  朋友,我告诉你;当我死了之后,你听着不相识人的传说或邮使的消息的时候,你不要哭泣!


  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哭泣!


  你只默默的,或者带着微笑,掩盖了我的尸体;因为我这是离却苦恼的开始,是可贺可喜的。


  朋友,我告诉你;当我死之后,你千万不要哭泣!


  你若哭泣,更引我在天国的不安;会教活泼喜笑的面孔,变成悲怆哀凄。


  鸣谢:


  西渡


  树才


  周瓒


  姜涛


  张桃洲


  西思翎


  田海燕


  卢文悦


  罗羽


  孙磊


  秦晓宇


  张杰


  史大观


  高岭


  成婴


  张光昕


  王东东


  杨碧薇


  苏丰雷


  王心


  张何之


  北渡


  欧阳关雪


  南桥琴


  徐帅领


  徐玉诺学会


  北京青年诗会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年7月


  作者简介:


  卢文悦,五十年代生人,现居北京。写诗,写剧,写艺术评论,画画。已出版多部诗集和戏剧集。


  始于挖掘,止于发现


  --对《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的再思考


  卢文悦


  在电影艺术里有一个专用术语--长镜头,百度如下:1、保持空间的完整性,同时构建时间和空间再现原生态。2、创造运动造型的连贯。3、保持情绪的一致性。


  一个人所占有的空间是需要时间来构建的,反过来说,时间在完成一个人的空间时也完成了他所占有的空间质量。


  作为视觉文本,电影的媒介在于翻译文字所提供的形象资料,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镜头语言。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时间,还生成了一个可供对话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言说以直接的镜头语言和它带给观者的“留白”来强调拍摄者的意愿,即在一个相对时间的长度里,所有的空间以拼接方式不断扩展着每一个镜头讯息的内涵,使之溢出主观的特定时空。


  作为一位曾经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着天才特征诗人的徐玉诺先生,似乎对他的再发现有着诗歌史以外的价值。这也许是时代运用了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手法,这一剪辑恰恰成为一种埋没以后被重新引入时代之问的契机。


  陈家坪是以问题意识介入诗歌、艺术评论和影视的。他刚刚参与发起了《*立电影-五行系列》,就投入到《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的制作。在短短十分钟里,钩沉了徐玉诺先生以及关于徐玉诺先生研究的林林总总,这一纪录本身就是一个长镜头,始于挖掘,止于发现。


  在徐玉诺先生身上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符号,也正是这些扑朔迷离,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时间两极进行对话的可能。也正是这种可能,有关徐玉诺先生是否作为多个领域的问题延伸着诗人和他的生平。


  更为关键的,《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埋没的泛泛书写,它的意义在于:在现代或所谓后现代的今天,通过电影影纪录的历史引入无疑是对正在行进着的诗歌的启示。这一启示,又作为一个有待深入的问题,留给了多元的对话空间。导演陈家坪与其在问徐玉诺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不如说是在问我们的当代诗人,你们在今天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一个历史性的引入,在这里有错过,错失的补偿之意。那么,是我们在当下错过了那个时代,还是那个时代错失了一位诗人?陈家坪通过这一组长长的镜头,不是想要表达什么,而是忠实地纪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8.4


  
  作者简介:


  胡小海,年出生,来自庄子故里――河南商丘。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打工十五年。在车间在机台旁在公车上发牢骚五百余篇。现为皮村文学小组成员。


  先驱诗人徐玉诺


  --《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观后感

小海


  诗人徐玉诺像一颗被当代人彻底忘记了的民国遗珠。但是,在今天,他的诗歌突然被现代人提起来,意味颇为深长。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生存处境、生命境况作为佐证,去聆听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倾听最为真实的灵*之音。这样的情怀对于陈家坪导演来讲,恐怕不只是在缅怀故人,从深层次上,更是一种对当下的
  徐玉诺的诗歌作品传达出一个时代最为真切的语言,道出世道人心,道出时代之*。那些散落在林间的醉语,谶语,警言,在光阴的枝丫上婆娑着。一个世纪的狂风之后,或许会吹成暴雨、闪电,甚至刀剑。这便是诗,永远存活在生活的边缘,却又能切中人心的五脏六腑。


  徐玉诺这样的先驱诗人,会让我们想到海子,想到许立志,甚至想到梵高。那些真实地活着却又仿佛不存在的诗人艺术家,难道他们真的就不存在吗?绝然不是,只是他们被时代的轰鸣给碾压了。当战争、饥荒、每时每刻都穿梭在生死场,这种命运和当下庞大的工人群体的遭遇何其相似。没有什么比
  我们终将会明白,与星星为伴的人,比围在太阳下的人群更理解光明。诗人徐玉诺就是这样一颗闪光的星星。我觉得,在认识他是一个诗人之前,我们要知道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想要所有人都能够正常地活着。


  .8.5


  作者简介:


  张杰,诗人,批评人。年生于河南平顶山。毕业于平顶山学院。年代开始写作。曾居北京、吉隆坡。作品散见国内一些文学刊物,兼及文学评论。年创办《爆炸》诗刊。参加第21届青春诗会。年与友人创编《静电》诗刊,现居平顶山市。出版有诗集《琴房》(世界知识出版社,年)。著有中篇小说《G城人》等。


  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


  --纪录短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观后

张杰


  《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是一部短小的人文纪录短片,时长10分22秒。影片由三条线索穿插:寻访诗人徐玉诺、诗歌作品与研讨、评价诗人徐玉诺及生平照片。具体地说,影片的影像素材主要取自年3月17日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徐玉诺故居举行的“百年徐玉诺与中国当代诗歌”小型研讨、拜谒诗人徐玉诺墓地、参观史大观主持的诗人徐玉诺档案馆,以及新近在北京大学朗润园采薇阁召开的“首届徐玉诺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诗人米沃什在《我现在应该》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诗: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我在观看陈家坪的这部纪录短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时,突然就想到了这句诗。中国新诗坎坷多艰,走过了百年路程,犹如“一座纪念碑”,而诗人徐玉诺作为中国新诗的开创者之一,其诗文背后筚路蓝缕的艰辛与苦难,“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


  年7月中旬,徐玉诺的儿子徐奎被打成右派迫害致死,徐玉诺满心悲痛,他写信给叶圣陶倾述,满纸泪滴,字迹模糊。这番历史在纪录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中,徐玉诺年已93岁高龄的女儿徐西在片头就有简要讲述。


  从河南平顶山市区出发,途经新城区,沿平鲁大道前行约6公里路北侧,便是徐营村,徐玉诺故居指示牌立在路旁。徐玉诺故居是一个用红砖院墙围起来的小院,院子坐西朝东,东面和西面各有3间瓦屋。小院门前,立着“徐玉诺故居”石碑,碑面题写了徐玉诺的生平简介。年3月17日,诗人、导演陈家坪和诗人王东东分别从北京和新乡南下,到达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在河南鲁山放映陈家坪导演的纪录片《孤儿》之前,陈家坪、王东东、南桥琴、欧阳关雪、北渡、史大观、徐帅领,我们一行人驱车参观了徐玉诺故居,拜谒了徐营村旁边的徐玉诺墓地。我们临时采摘了一些油菜花作为祭奠的花束。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语境里,蝗灾、旱灾、水灾、*阀、土匪、趟将、衙役、小贩、更夫等等人与事,如今都化为*灿灿的油菜花,麦苗编织成绿毯,超越时代的幽灵似乎在中原田野上凝望。


  在徐玉诺故居,我们开始“百年徐玉诺与中国当代诗歌”研讨,这一场小型研讨持续了3个小时左右,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研讨结束,天色变暗,众人驱车前往鲁山县城。我们到了徐玉诺先生创办的鲁山一高新校区,参观了史大观主持的徐玉诺档案馆。徐玉诺档案馆经史大观多年费心搜集、整理,如今已初具规模,众人皆赞叹其资料的完备与收集的不易。


  年至年,部分研究徐玉诺诗歌的评论文章已被徐玉诺学会编选收入《徐玉诺将来之花园》(第一册),此书属于徐玉诺研究丛书,是徐玉诺学会于年5月印制,一套八册。


  诗人徐玉诺年11月5日出生,名言信,字玉诺,笔名红蠖、红蠖女士、兰烂生等,号冰蚕老人、玉诺老人等,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他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家,中国新诗奠基人和开创人之一。


  民国年,徐玉诺考入河南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求学期间,受“五四”新文化影响,他的民主思想也逐步形成,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早期小说代表作《一只破鞋》被收入《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民国年到民国年是徐玉诺文学创作的爆发期,兴之所至,他可一日数章,甚至十几天写成一本诗集。五年间,他写了多篇作品,陆续登载于《小说月刊》、《晨报》副刊、《文学周报》、《诗》等报刊,尤其民国年,编辑出版了他的诗集《将来之花园》和《雪朝》等优秀作品。其作品揭露社会黑暗,引起较大反响,受到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称赞。叶圣陶为其写了万言长篇评论《玉诺的诗》,称《玉诺的诗》有“奇妙的表现力、微妙的思想、绘画般的技术和吸引人的格调”。此外,郑振铎、朱自清、闻一多等人,都对他的诗表示赞赏。鲁迅曾三番五次嘱咐《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收集徐玉诺的小说出版,并表示“自愿作序”,却被徐玉诺婉言谢绝。在当时,徐玉诺被誉为“替社会鸣不平,为平民叫苦的人”。五四时期人们倡导“为人生而文学”,一部分人主张“爱与美”,一部分人主张“血与泪”,而徐玉诺是主张“血与泪”的代表人物。


  徐玉诺曾言:作者没有真人生,哪有真文学,这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年6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三十九期写万言,评论《玉诺的诗》。在文中,他盛赞徐玉诺诗作“都有非常动人的魔力”,“必有充实的生活才成真的诗”。


  徐玉诺的诗不仅有存在主义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他的诗可以说是一种被语言处理过的诗。年,徐玉诺出版了诗集《将来之花园》的早期诗作,这是一个天才诗人百年前的成熟心智和成熟语言。徐玉诺平的诗写出了天真与沧桑,沉思与灵动,古雅与创新。他诗里的灵动,我认为属于灵猫上树,带着上世纪民国的历史尘烟与绝响。闻一多称徐玉诺是“文学研究会里第一个诗人”。


  五四时期有文学研究会,在当代诗歌的发展中有北京青年诗会。北京青年诗会的发起是对五四青年精神的一个强有力的回应,所以,他们对徐玉诺诗歌研究活动的支持,实质上是对他们曾提出“成为同时代人”的诗学理念在诗学意义上的一种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北京青年诗会的发起人之一张光昕认为,徐玉诺是一个在今天意义上,比较彻底的一个个体性言说的代表。另一个诗会发起人苏丰雷认为,徐玉诺的写作有不同的面向,他在集中的时间段里把他对生命,对生活经验的感受,用不同的面向表达了出来。


  年,洪子诚,程光炜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其中收有徐玉诺诗歌16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诗人姜涛在课堂上,也在讲解徐玉诺的诗。这些迹象表明,百年尘烟弥漫过去,徐玉诺的诗歌魅力依然在放射光芒。在纪录片中,诗人姜涛说:“怎么把徐玉诺变成我们的同时代人?……怎么把这个资源激活来回应我们当代的问题,当代精神处境、写作处境”?诗人树才期望在我们当下语境里,徐玉诺能有一个新的在场,新的显现。评论家张桃洲做诗歌史研究,他认为研究中国百年新诗徐玉诺肯定是绕不开的。诗人孙磊提出,如何用一种问题式的理念来发掘、认识徐玉诺诗歌的价值。诗人秦晓宇认为通过对徐玉诺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五四精神提供的最为宝贵珍贵平民意识写作。周瓒认为徐玉诺的诗歌语言非常自由非常自然,他写出了一些奇崛的句子,用词也非常特别,不是受古代诗歌古典文学影响下写出来的东西。但诗人成婴认为徐玉诺的诗歌,其心性是很古典的,因为它有种很稳定的平律在,他在说世界无聊黑暗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平的;诗人卢文悦肯定徐玉诺的诗歌写作体现了一种天才的特质。诗人王心认为徐玉诺在诗中表达的,都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直接的体验。


  因徐玉诺爱积德行善,乡人都称其为徐圣人。他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用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用自己的儒释道精神,用他主观验证的神秘主义,来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力量,以对抗或消解人生外在的离乱与漂泊。他诗中的悲悯、玄想、唯灵,魔杖般探进东方文明的苦难,所以,在他诗的内核里,其隐秘的思想力,历经百年风尘,仍在缓缓释放能量。他并不受现象世界的干扰,而是在心灵如佛静观,达到介入的真理。百年前的徐玉诺,畅想一个“将来之花园”,毋庸置疑,五四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启蒙过他,他用当时的幻想介入到一个未来中国的花园。百年之后,我们绕了一个大圈,仍未摆脱一个集权式的图景。虽然现在没有*阀割据争霸的混乱和强权,但依然有一个强权的魔影和阴*。所以,徐玉诺的存在,不仅指向过去的问题,也指向当代的问题。他对现实的痛感,越过时空,我们现在读其诗文,仍然感同身受。


  徐玉诺诗歌写作的形式极其自然的,能看出诗人极其率性一面。但从徐玉诺的内在意志上来讲,他的作品呈现了一种审美意志的强悍,这符合他的农家身世,性格坚韧、强悍,却因灵秀与悲悯,而归于深沉和内敛。徐玉诺诗歌似乎要营造出那种远离了泡沫与浮漂的真挚精神,归于深海海底的心灵低语与沉寂,这源自他的赤子之心。时空蒙尘,经由他的诗歌闪光般呈现出来。他写白发苍苍的母亲,写一些童年回忆和家乡,写行旅的哀愁等等。鲁迅曾言,他的东西不太适合青少年看,必须要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从某种意义上讲,徐玉诺是站在中国自晚清以来的荒原上,以个体生命的闪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新生、绝望与幻灭。


  历史就是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的意义上,《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却仿佛纪录了诗人徐玉诺的全部,这全部最后归结为一个有独立品格的人。


  .8.3平顶山


  (编辑:夏木)

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因诗歌创作的身份认证体系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