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人远道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