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道不远人,而人远道
TUhjnbcbe - 2021/5/24 22:31:00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么道付诸于人身是什么?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说,人性即道。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正指道付诸于人身为性而言。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其大意是说人要时时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巩固自己的本来之德,使之不被后天的一切事物所玷污。如此立身处世,方可万无一失。

一、而人远道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不远人,而人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