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棋簿紫(原创纪实)
一网捕捞三万斤海蜇是怎样的情形?渔民如何对上岸的海蜇进行快速的“瓜分扒衣”?年7月0日,辽宁丹东*土坎养殖区,数十位渔民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呈现了相关场景,让人大开眼界。
早上五点刚过,养殖区海煞弥漫,渔民开始收网——此时,渔民已经在海水里泡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海煞,海上大雾)
渔民将养殖海蜇的池子称为虾圈,因为丹东沿海养殖区大多数海水池子最早是用来养虾的,尽管后来逐渐发展为复合型养殖,但虾圈的称谓却一直沿袭下来。因为收网时会有虾跃出水面引来海鸥叼食,渔民燃放鞭炮驱赶海鸥。
养殖区旁边的公路,渔家女已经集结,她们的任务是给海蜇“扒衣”。
“阵容强大”的专用海蜇桶已经摆好,等待收获。
收网的渔民逐渐向岸边靠拢。据圈(quān)主(虾圈承包人)刘帅目测,这一网海蜇可能会超过3万斤。
第一筐海蜇上岸。
刘帅托起第一个上岸的海蜇,留下年开捕纪念。
海蜇由虾圈被搬到“平台”上。
海蜇由“平台”上岸。
海蜇的须子分泌出的黏液具有一定的*素,也是海蜇蛰人之所在,不可食用。所以,海蜇上岸后,渔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捋掉海蜇的须子。
图为渔民在捋海蜇的须子。
然后便是对捋掉须子的海蜇进行称重。
渔民给捋掉须子的海蜇称重。
接下来,渔民要对去掉须子的海蜇按不同部位进行“瓜分”。
海蜇爪被切下来单独装桶。海蜇爪也就是很多饭店里“xx蜇头”的来源,习惯上被认为是海蜇身上最值钱的部位。其实不然。
在渔民的概念里,连接海蜇伞(也叫海蜇盖)和海蜇爪之间的部位才是海蜇头(也叫海蜇脑)。图为渔民切掉海蜇脑。
渔民在切海蜇脑。
海蜇脑要单独装桶。
装进桶里的海蜇脑要在现场立即处理。
海蜇爪和海蜇脑都各自有了去处,剩下的就是海蜇伞(海蜇盖)了,而海蜇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就“藏在伞下”。渔家女所做的事情就是将海蜇伞下最值钱的东西取出来,她们称这个过程为“扒衣”。
渔民称海蜇伞下黑色的一层皮为海蜇衣。
这就是刚刚被扒下来的海蜇衣,渔民所说的海蜇身上最值钱最好吃的东西。同海蜇脑一样,扒下来的海蜇衣也要马上在现场进行处理。
养殖区边正在进行的就是对海蜇脑和海蜇衣进行的即时处理。
要对海蜇脑进行两次蒸煮使其大致脱水变得更为紧致然后捞出晾晒。
海蜇脑经过第一次蒸煮后被放到塑料筐里晾晒。
大约十分钟后,海蜇脑将被第二次蒸煮。
这是经过第二次蒸煮后的海蜇脑。
渔民在岸上晾晒蒸煮过的海蜇脑和海蜇衣。
渔民在展示蒸煮后的海蜇衣。海蜇衣只需进行一次蒸煮便可大致脱水,此后,再经过几道粗加工便可销往广东浙江等南方沿海省份。据了解,大致脱水的海蜇衣价格在最好的年份达到了每斤元。
渔民说,从海蜇身上扒海蜇衣是近五六年才有的事儿,更因为海蜇衣完全远销外地,在盛产绵蛰(养殖的海蜇)的丹东当地,人们是根本吃不到海蜇衣的——即便是在南方发达省份,海蜇衣从精加工到上餐桌,价格已经不知翻了多少倍,平常人很难享用得到。
那么,丹东本地人吃到的所谓新鲜海蜇和矾过的海蜇究竟是什么呢?是“扒衣”后的海蜇盖(海蜇伞)。也就是这个圆盘状的东西。
“扒衣”后的海蜇盖。
“扒衣”后的海蜇盖需要单独装桶。海蜇盖,也是海蜇身上价格最低的部分。
海边养殖区,捕捞海蜇现场,“多兵种”的分工作业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网里的海蜇在逐渐减少。
因为虾圈大部分区域水深接近3米,为保证作业安全,渔民必须着充气服下水,被称为“充气人”。在收网过程中,“充气人”要将目测单体重量不足6斤的海蜇放回虾圈继续生长,留待下次捕捞。
3万斤的海蜇,从凌晨3点下网开始到捕捞等相关作业结束,大约需要8个小时。
因为海蜇离开虾圈就脱水,现场对海蜇衣和海蜇脑进行初步加工会延长作业时间,圈主不允许岸上的海蜇堆积如山,只能是上岸一筐处理一筐。
不同“内容”的海蜇桶陆续上车。
海边养殖区,渔民收获海蜇。
海边养殖区,渔民收获海蜇。
海边养殖区,渔民收获海蜇。
海边养殖区,渔民收获海蜇。
偶尔会有单体重量不足6斤的海蜇“混”上岸。
保留下来的都是目测单体重量超过6斤的。
最后统计,捕捞上岸的海蜇为三万两千斤,每斤四块五,圈主收入了4万元多。
但圈主刘帅说,搜集销售海蜇衣海蜇脑的商家和搜集销售海蜇爪海蜇盖的商家,各自也会有超过0万元的收入。3万斤海蜇产出的脱水海蜇衣大约在百斤左右,以每斤元的价格估算产值大约为0万元,然而,海蜇衣的售价一直就是商家秘密,据说高得离谱,十万元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至于3万斤海蜇所产出的斤脱水海蜇脑,附加值并不高,每斤几十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海蜇身上第二值钱的部位:海蜇爪。
捕捞海蜇的渔民已经收工,但女人们还得留下来对最值钱的海蜇衣进行简单处理,以方便运往加工点。
普普通通的海蜇,经过“瓜分扒衣”和多重渠道,其附加值已经远远超出人们传统意义上所认知的海蜇价格。
精彩文章
点击图片浏览文章
白尼参、梅花参、黑乳海参、白乳海参、橙色足海参:常见海参一网打尽!
点击图片浏览文章
南美对虾,罗氏沼虾,克氏原螯虾和日本沼虾:中国四大淡水养殖虾。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易博客原创纪实。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