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园虫属
PiyuaniaWanetal.,
模式种杯状皮园虫
PiyuaniacupularisWanetal.,
属征锥状(扇状)压膜化石,明显分成外部和中央结构两部分。底部具有固着器。外部结构呈扇状,中央结构呈纺锤状。中央部分表面具有轴向的丝状结构,顶端具有触手状的丝体(Wanetal.,)
杯状皮园虫
PiyuaniacyathiformisWanetal.,
碳质压膜化石,整体形态为下窄上宽的扇状,顶部略带收缩。化石主体分为外部结构和中央结构两部分,外部结构颜色相对较浅,碳质成分分布均一,或者边缘稍显集中,整体与围岩的界限明显,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发散的不规则扇状,大小变化较大,长15~50mm,宽5~20mm,发散角10~20度。
中央结构颜色相对较深,为纺锤状,中间最宽,顶端收缩呈钝锥状,长10~35mm,宽1~5mm。中央部分表面可见轴向上的丝状结构,均匀连续,宽约0.2mm,分布规则,在纺锤体的两端汇聚。中央部分的顶端有类似于触手的发丝状结构,宽0.1~0.2mm,长5~15mm,数目8~20根。
杯状皮园虫以其具有外部结构和中央结构分异的身体构型和顶端发丝状的触手结构与其他类型相区分。虽然光滑蓝田虫也具有锥状的主体和上部的触手状结构,但其身体不具有内外结构的分异,而顶端的触手状结构相对较粗。
与蓝田虫类似,皮园虫这种形态和结构在现生藻类中也有相对应的类型。然而,这种数厘米级、单体、底栖固着、直立向上生长、辐射对称的圆锥状软躯体生物,身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刺胞动物的水螅体阶段的特征相类似(BruscaandBrusca,).Yuan等()认为这类化石可能属于刺胞动物,中央结构可以解释为一个具有胃循环腔的刺胞动物水螅体,顶端的丝状结构可以解释为触手,而表面的轴向上的束状结构代表了螅状体表面的肌肉组织。外部结构类似于包围在螅状体的外部起到支撑作用的围鞘。这种具有围鞘的水螅体在刺胞动物水母类(包括十字水母纲、砵水母纲、箱水母纲和水螅虫纲)中都有出现,虽然无法确定它们属于基干类群还是冠状类群,但这种形态和结构上的完好对应,无疑证实了它们后生动物的属性。
杯状皮园虫标本
杯状皮园虫原始形态和生态复原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