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易养殖,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病害少、风险小、收益高等特点,海蜇与虾、蟹、贝综合混养能较快地提高池塘利用率,短时间产生效益,为混养池塘又增新品,能吸引很多养殖户进入该项产业。根据连云港永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学生工作站跟踪海头亩海蜇养殖基地,笔者总结出池塘混养海蜇技术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池塘选择和套养的品种
养殖海蜇应选择在进、排水条件较好,水深0.8m—1.0m,池塘面积越大越好。混养的对虾、贝类,不会对海蜇构成直接伤害,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混养海蜇只能选择5、6两个月,当沙光鱼、梭子蟹长到克/只时会危害到海蜇,因此、混养池塘只能养一季。池塘四周应设置防护网,要在池塘进水前沿池塘四周堤坝边缘处插木桩(高度1-1.5m),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0cm.围网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水流等条件突变而与池壁擦伤或被推至浅水处“搁浅”死亡。
混养海蜇的池塘,没有经过本地池塘暂养驯化养殖的海蜇成活率在6%—l5%,放苗密度可以控制在片/亩,为了准确把握池内放养数量,建议经中间暂养后计数,按每亩10片—20片放养为宜。放养海蜇苗时池塘水温应在16℃—18℃,水深保持在0.60m~0.7m之间,并随着海蜇个体的增大,水深逐渐调整至0.8m—1.0m。
二、肥水,培育生物饵料
硅藻是海洋经济动物的直接饵料和间接饵料,“藻利来+纳米氨基酸乳”——具有高浓缩硅藻种粉、单胞藻促长素进入池塘后能迅速繁殖,是海、淡水池塘鱼、虾、贝、海蜇、海参养殖不可缺少的新型生物饵料,根据近两年使用对比,此产品在海、淡水养殖中占主导地位。使用“藻利来”+“纳米氨基酸乳”能开发利用池塘内海、淡水的有利资源,使池塘内生成有益藻类——硅藻,供鱼、虾、蟹、贝、海蜇类生长需要,因此池塘内养殖鱼、虾、蟹、贝、海蜇、海参产量的高低与培养硅藻有着密切关系。自古以来海洋生长的鱼、虾、蟹、贝、海蜇从来也没有人工投喂饲料施药,仍能建康的生长,这就是自然界生态的特征,也是在生态养殖中的一个标志。池塘投喂“藻利来”+“纳米氨基酸乳”不仅减少投饵量,降低生产成本,并能起到抗御病害作用,还可以获得预期的产量。
三、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①随着海蜇生长、发育,个体不断增大,特别是进入养殖中后期海蜇的体重达1.5kg/只以上,随着海蜇滤水量加大,排泄物增多,而海蜇对水质要求又比较高,水体中需要大量蛋白,所以要定期使用“EM菌”和“光合细菌”使池塘菌藻平衡。当水体菌藻不平衡时,池塘水色经常变化,一时变红(出现甲藻)一时变绿(出现微绿球藻),当出现藻类死亡,要及时解*,如果不及时解*处理水质,海蜇会因藻类中*大量死亡。②由于海水受近海养殖用药和污染,纳潮取不到好水,就要调水,降低池水的黏度,要定期使用乳酸菌,解磷调整水色降低黏度,满足海蜇的生长、生存要求,使海蜇快速生长,否则,海蜇会因水质差造成低产甚至大批量溃烂死亡。③6-7月份傍晚到夜里经常下雷阵雨,要及时使用“纳米氨基酸乳”来提高海蜇应对天气突变产生的大风、暴雨、降温、升温等引起的水环境变化增加海蜇的抗应激能力,降低死亡率。
四、适时收获
在海蜇放养50天~60天,个体重量达到5kg/片~l0kg/片时,可以考虑收捕。特别是5月上中旬放苗,进入7月中旬,水温会超过30多度,海蜇生长速度减慢,不论个体大小,为了不影响虾、蟹、贝生长,要及时采捕。
连云港永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