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不靠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的师生们却把海洋科普课堂搬到了这里。7月9日~11日,地质大学的20名师生先后走进青海省化隆县知海买村小学、群科新区中学,用一场场精心策划的“西望知海”系列科普活动,激发了西部山区孩子对于大海的向往。
“我从未想象过大海的样子”
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成群结队的黑牦牛在山脚闲步。7月9日,从巴扎镇镇政府出发,经过15公里蜿蜒山路和3公里无人区,知海买村小学终于出现在眼前:两间教室,一个砖头铺成的小操场,几个乒乓球台和篮球架,便是学校的全部。
今年51岁的王永琳是这所小学唯一的教师,他告诉记者,知海买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目前学校13名学生的全部课程都由他一人负责,从语、数、外到音乐、品德,即使想为孩子们额外讲授一些科普知识,他也有心无力。
“海洋科普活动是件好事,能让孩子们有机会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王永琳说。
活动中,海洋学院叶子靖和郭策首先为孩子们讲解了海洋生物知识。椰子蟹、饼干海胆、草莓鱼……她们引导孩子们翻阅立体科普读物,通过图片逐个认识海洋生物。
“哇,好神奇!”有趣的生物名称加上生动的标本图片,对孩子们来说格外新鲜。他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
随后,潘涛和孩子们玩起了拼图。“这块是鲸的尾巴!”孩子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研究手里的拼图应该放在哪里,甚至还会因为放错了地方而着急。
“孩子们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就记住了这些海洋生物。”潘涛说。
拼图结束后,孙晓引导孩子们用水彩笔画出心中的海洋。几条蓝色曲线就是海浪,几根绿色线条便代表海藻,还有橘黄色的水母、灰色的鲸……孩子们用简单几笔,勾勒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海洋世界。
藏族学生旦增多杰害羞地说道:“此前,我从未想象过大海的样子。”连绵的群山是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孩子们走向海洋的脚步。
“西部的孩子也向往神秘的大海,他们同样需要海洋科普知识。”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郑凤霞告诉记者,在西部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海洋科普活动较为少见。此次活动由地质大学与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海洋学院与两办党支部承办,专门面向西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是海洋科普的一次全新尝试。
“我突然对海洋产生了兴趣”
7月10日,群科新区中学礼堂内,海洋学院教授苏新在科普讲座开始前鼓励学生们自由提问。
“我对海洋生物都不了解,怎么提问题呀?”高二学生韩梅花自言自语道。韩梅花来自年级唯一的理科实验班,学习对她来说是当前最重要的事。等待开讲的时间里,她与邻座同学聊天的内容全是与复习、考试有关。对于跟高考内容关系不大的海洋知识,他们不太感兴趣。
“我很自豪,曾随我国科考船走遍三大洋,寻找海底宝藏,并多次参与我国在深海的重大发现。”苏教授的几句自我介绍,让韩梅花第一次认识到海洋的神奇和大洋科考的魅力。“太厉害啦!”她不禁鼓起掌来。
“比针头还小的珊瑚幼虫就像太空胶囊,有的能漂洋过海几千海里……”随后,郭策为学生们科普了海洋生物知识,而这些知识很快便派上了用场。
下午,海洋嘉年华拉开帷幕,这是此次海洋学院师生精心策划的科普活动之一,包括“你画我猜”“海洋知识问答”“海洋生物我来认”等环节,其中的题目全都出自刚刚结束的科普讲座。近名学生分散在各个关卡,排队、答题、通关,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在“海洋生物我来认”环节,韩梅花抽到了两张不认识的图片,没能顺利过关。“这是偕老同穴和白枝海绵。”通关失败的她并没忘了向大哥哥求证正确答案。
“我突然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天活动结束后,韩梅花兴奋地告诉记者。
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表示,很多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了解海洋学科,大多是凭着想象报考,面向高中生开展海洋科普活动能直观地帮助他们了解海洋专业。
“一切都是值得的”
“白天泡在实验室、自习室,晚上和温广玥在宿舍里琢磨该送孩子们什么礼物,有时商量到深夜。”“我们一遍遍挑选科普读物,担心孩子们不感兴趣,或者内容太深了,他们看不懂。”“夏磊同学一路扛着摄像机,全程记录下孩子们的笑脸,真是辛苦了。”返程路上,海洋学院的学生们回忆起活动筹备组织的一幕幕。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后,收获的是感动。
“我们这些山里娃娃在你们的关爱下,也可以像城里孩子们一样用电脑学习,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你们的每一次关心,都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山外世界的大门。”活动结束前,知海买村小学藏族学生华青多杰朗读了他写的感谢信。
郑凤霞告诉记者,知海买村小学和群科新区中学所在的青海省化隆县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定点扶贫地区。
“扶贫先扶智和志,这是化隆县学生第一次参与海洋科普活动。”在该县挂职副县长的地质大学两办副主任董铁柱说。同样来自地质大学的扎巴镇挂职副镇长杜鹏、知海买村第一书记张磊也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希望能发挥中央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让山里的孩子们开阔眼界,学到更多知识。
此行结束后,孙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