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医生一直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受人敬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古往今来,人们对医生的赞美数不胜数,可以说,医生这个职业由来已久,在古代,我们称医生一般叫做郎中,大夫,坐堂医等,其中,大夫这一称谓一直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对医生的敬重。
以前在村里,都会有赤脚医生。关于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名词,是指没有固定编制,一般在乡村或者基层为广大乡亲们服务的医生。一般来说,赤脚医生收入比一般正式医生收入低,大多数医生一般选择白天看病,农忙时也会务农,他是最底层的医疗人员。
赤脚医生正在慢慢减少,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显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乡村医生正在以每年5万人的速度消失。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行医几十年的赤脚医生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慢慢消失。一些人是由于年纪大了,到了退休的年龄,况且,由于年龄大了,手脚也不是很利索了,很难在行医。
还有一些人随人还在行医,但年事已高,而年轻的医务工作着很少选择回去乡村行医,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待遇较好,医院工作,这就造成了乡村赤脚医生没有年轻人来继承,造成了现如今的局面。
过去的赤脚医生,一般是几个村子,或者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赤脚医生,那时,还没有村卫生院,医务室,谁家生病了,赤脚医生一般会选择上门服务,当时的农村人员就医条件比较差,就算是一个头疼脑热发烧,一般都会去赤脚医生家里,而家里就是赤脚医生的服务场所。
现在随着国家的医疗体系改革,以及医疗体系的不断健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由国家出钱报销,的确减轻了不少农民的负担。
要知道,农村人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代表。许多人生病了,都不舍得去拿药就医,医院了,到医院以后,医生先是拍片诊断,等等这些费用对农村人来说就是不小的负担,医院,少的几百多的上千。
老人收入本来就微薄,没有几个家庭愿意舍得这样做的,一般的小病,感冒发烧,许多人都不舍得去拿药,打针,心想着,扛过去就好了。况且,没有几个农村人是身体好的,不生病的,大多数人都会有,一到两种身体疾病,有的甚至更多。
医疗体系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老百姓的腰包不够鼓,农村人赚钱不易,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因此要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很多人不愿意来乡村行医,就业环境差,待遇差
现在,一般村里都会有医务室,或者是乡镇卫生院,许多农村人有个头疼脑热,一般都会去医务室就医,打针。可是对于复杂一些的疾病,由于乡村医生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对于大病的治疗经验,有的会当做普通的疾病来治疗,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延误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还有一些赤脚医生,行医几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甚至可以说,他医院的坐诊大夫还要精湛,虽然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凭借着几十年行医经验,和对医学的精通,往往能用最少的钱,最便宜的药材治疗好患者的疾病,减轻患者痛苦。这样的医生,声明远播,许多外地而来的患者纷纷不远千里前来求医。
可是由于农村,医疗环境差,福利待遇差,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农村来行医,这也导致了乡村赤脚医生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人愿意去传承老一辈的医术,况且学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长久以来,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也很少人愿意去花很长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
总结
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的这一问题,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一部分看病的钱,但许多药物,不属于国家医疗体系报销范围之内,只能去一些药店拿药,现在的药店,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几十米,几百米就有一个药店,大多人都知道,药店的药,是非常昂贵的,农村老人,很少有能消费的起的,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改善目前看病贵的困局,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