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核桃树繁茂的枝叶之间倾泻而下,28名身穿校服的孩子端坐在树荫里,听老师讲述40年前那十棵核桃芽的故事。不一会儿,阵阵机器轰鸣,学生们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遥控田园管理机为核桃园锄地、翻土……
这美丽的一幕是5月11日上午9点半,历城区冶河小学在冶河核桃红色教育产业园里开展的一堂思政课。围绕济南市教育局“理论+实践”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历城区冶河小学充分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大胆创新课堂形式,将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巧妙融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从知识与实践的双重视角中树立爱家乡、爱劳动和乡村振兴之志。
小核桃大产业
“我的家乡可真牛”
“年,‘香玲核桃之父’王俊毅赠送给曾兆芳10棵核桃芽,通过绿枝嫁接技术,从此以后这些核桃树就从冶河扎根发芽,年,农业部命名为‘香玲核桃’。现在,我们冶河村已经成为香玲核桃嫁接苗木繁育基地。”5月11日上午8点半,在历城区冶河核桃协会的展室里,协会负责人曾庆军正在给冶河小学的28名学生介绍香玲核桃的历史。
听着曾庆军的介绍,看着墙上的一幅幅图片,学生们逐渐由最初的好奇到熟悉再到面露喜悦之色。此时,站在学生旁边的本节课堂主讲人,冶河小学校长赵伟立一边默默地观察着学生们的反应,一边快速在手中的教案上记录着。
“我家周围种着核桃,但还是头一次听说我们香玲核桃的由来。”“我今天认识了很多核桃品种,增长了很多与核桃相关的知识。”“我知道了香玲核桃的特点是皮薄仁饱满、一捏即开。”经过了一番参观了解,在提问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收获。
为何今天的参观和讲解让这些孩子们如此兴奋?赵伟立介绍,虽然今天来参观上课的28名学生都是冶河村的孩子,但他们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土地就流转出去了,很多孩子对香玲核桃的了解并不多,也没有真正的种植经历。“作为这片土地上哺育的孩子,他们必须补上了解家乡的这一课。”
“大家可不要小瞧这小小的核桃,咱村里乃至附近村庄发家致富都靠这小核桃呢。”曾庆军告诉学生们,随着香玲核桃的名声越来越大,年4月成立了历城区香玲核桃合作社,是全国建成的第一个基层党建与经济林同步发展,“支部+协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
曾庆军话音刚落,几个孩子争着举起小手示意要发言。“我听爷爷说过,咱冶河就是中国的核桃之乡,咱这里种的核桃就是好吃。”“我也听家里人说过,周围很多村庄的人都来咱这里学习核桃育苗嫁接技术。”“曾叔叔,我刚才看到墙上的介绍里说咱的香玲核桃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示范社’,是说国家也认可咱的核桃好是吗?”
看到曾庆军和赵伟立都点头示意,孩子们的脸上马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驾机器学种植
“辛勤劳动能致富”
上午9点半,告别了核桃展厅,学生们挥舞着队旗,向今天的课堂地点——冶河核桃红色产业园大步走去。一路上,28名孩子边走边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三首歌曲,歌声嘹亮,在近亩核桃园中回响。
虽然是在田间地头,但老师和学生们还是精心布置了这个特殊的课堂:小路两侧整齐地摆放着木质画架,上面别着孩子们亲手绘制的核桃宣传画;30个小马扎围成一个半圆,每个马扎上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面鲜艳的小红旗;孩子们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围坐树下,深吸一口气还能闻见泥土和青草的气味。
“同学们,谁知道咱村里老一辈是怎么种核桃的?”赵伟立的一句提问,打开了不少学生的话匣子。一名学生说姥姥告诉她,以前采摘核桃要爬到树上一个个用手摘,麻烦还效率低,给核桃去皮的时候,手指甲都是黑色的,而且还污染水。另一名学生马上补充说,小时候和爸爸去干活,用锄头锄地好辛苦。
听完学生们的讲述,赵伟立指着身后的核桃园说:“同学们,这是多亩的核桃园,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种地,我们得多累啊!”观察着孩子们望着密密麻麻核桃树时脸上露出的畏难情绪,赵伟立微笑着请出了讲师曾庆军。
花钱种草,养虫吃虫,种蚯蚓……曾庆军为学生们讲述了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和手段,一个个新名词和新技术让学生们颇感兴趣。课堂外响起一阵机器轰鸣,曾庆军指着一台类似于超大号除草机的机器说,这是一台田园管理机,能犁地,能锄地,能翻土,关键是不用人力,只需要拿着一按遥控器,自己就能干活。“以前一个人一上午锄不完一亩核桃地,这台机器一个小时就能干完一亩半,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控三四台没问题。”曾庆军一边介绍,一边领着孩子们到地里去亲自体验遥控机器,现代农业的神奇和高效率让孩子们大呼神奇。
“老师,我觉得现在种地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了,我们不但要辛勤劳动,还要善于学习各种先进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香玲核桃产业。”听到学生主动谈起劳动体会,赵伟立奖励了他一张心形卡片,并对如何感悟劳动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一辈村民通过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所以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同时你们还要好好学习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家乡的产业,建设伟大的祖国。”
忆往昔看变化
“乡村振兴我有责”
“同学们,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观察了解家乡的变化,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有了前面参观核桃展厅的铺垫,面对赵伟立的问题,学生们都显得非常有发言欲望。五年级的高恩蕙有备而来,她一边拿出自己提前打印好的照片,一边代表小组第一个到前面介绍。“你们看,这边的是以前的旧房子,土墙矮趴趴的,夏天漏雨,屋里蚊虫还多。你们再看现在的新房子,高大宽敞明亮,住起来舒服极了。”高恩蕙的介绍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随后,五年级的王钰涵和其他几名学生不等老师点名也纷纷走到前面介绍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他们用人工推磨碾压粮食,到古井边排队打水等家中长辈曾经的经历对比现在安全便捷的校车,自动化洗衣机和净水器等交通工具及家用电器,形象地说明了家乡和村民生活的变化。
听着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和展示,赵伟立告诉他们,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人民致富的根本保证。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冶河村“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探索出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核桃树下的思政课接近尾声,但学生们针对家乡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话题又掀起了一轮发言高潮。四年级一班的高欣妍和高楷勋说,未来想当一名广告设计师,宣传家乡的核桃。他们还带来了提前绘制设计的广告海报,“种下核桃七八亩,农民腰包撑得鼓”,自创的广告词形象生动。六年级一班的刘奥琪以击掌为节拍,现场表演了一段自编快板,未来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解说员,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
“我想当像袁隆平爷爷一样的科学家,研究更多的农产品。”“我想当一名园艺师,打理属于自己的核桃园。”孩子们围绕着赵伟立,热烈地分享着自己的理想和对家乡的热爱。
“孩子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坚信劳动致富这是人生必修课,再由此立志,好好学习锻炼本领,未来振兴乡村经济,建设伟大祖国,这是远大的理想。”赵伟立说,看着孩子们虚心地学习农业知识,骄傲地立下人生理想,欢快地体验田间劳作,这节课堂的目标就实现了。
下课时间到了,28名学生起身自觉地收拾马扎,搬抬画架。赵伟立和他们约定,等到核桃成熟,他们再来上一堂秋收劳动课。(记者朱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