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一个建议武汉封城的李兰娟,到底有多传奇
TUhjnbcbe - 2025/1/18 18:26:00

当有人在背后动动手指造谣的时候,73岁高龄的老人,奔赴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前线。

于她而言,能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是最大的快乐。

她也是妻子、母亲,儿子忍痛把她送上火车后,眼里闪着泪光。

他说,希望母亲和武汉都能够平安……

钟南山院士出身于医学世家,与之不同的是,李兰娟出身寒门。

年,战火纷飞,李兰娟出生于这个秋天的绍兴。绍兴人杰地灵,出过鲁迅、蔡元培等许多国学大师。

但是李兰娟家境贫苦,一家人日子难捱,勉强糊口,父亲早年还患有眼疾,养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

但是李兰娟从小聪颖过人,读书用功,因为成绩优异,在13岁时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可好景不长,初二时就赶上了自然灾害,民生凋敝。很多人都吃不饱……

李兰娟不忍看着母亲一个人挑着山货,维持一家人的开支,痛下决心辍学。

因为爱惜这个好学生,班主任老师于心不忍,不仅给李兰娟放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帮衬母亲,还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

李兰娟倍加珍惜重返校园的机会,在校方的资助下,省吃俭用,硬熬过了初中。

初三填报志愿,为了早早参加工作,李兰娟填报了中专志愿。但是意外的是,省重点中学直接录取了名列前茅的她。

这并未带给李兰娟以欢呼雀跃,相反,她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

后来也是在班主任老师的极力劝说下,李兰娟才踏上了举目无亲的求学之路。

好在,学校在了解到她家里的实际困难后,为她减免学费,还发放了助学金。

大概这几位帮助过她的老师们也不会想到,他们改变的,不仅是李兰娟的命运,还改变了全中国的命运。

本以为就此她的生活会一帆风顺,这个尖子生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可谁承想,就在高考前夕,一场十年浩劫就此拉开帷幕。

绝望的李兰娟踏上了回乡之路,这个城里回来的高材生被安排到当本村中学做代课教师。

教学工作之余,李兰娟观察到乡里乡亲在农村,常年从事农活,没有完备的医疗设施,患上腰背疾病很难就医。

李兰娟医院,请求学习针灸。学习能力超群的她在短期内,就将整本经络书研究透,用针灸古法为父老乡亲诊疗。

在众多临床实践中,李兰娟远近闻名,十里八乡都称赞这位“赤脚医生”医术高明。

回乡三个月,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李兰娟放弃了高薪的代课教师,选择了“赤脚医生”这个职业,每天只有一毛钱工资。

为了让更多的父老乡亲都能看得起病,李兰娟在无数个日夜奔走于多户间,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亲自上山采药。

甚至有时还临时做起了“产婆”……但是对于李兰娟,乡亲们除了对她的医术赞不绝口,更多的是感激。

年,这个23岁的赤脚医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学习。

在校期间,与同为浙江医科大学的郑树森相识、相恋。他们有着在乡村为父亲解除疾苦的共同经历,因此惺惺相惜。

郑树森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比李兰娟小三岁,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年,李兰娟26岁,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以一如既往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浙江医院。

李兰娟任主治医师。一年后,李兰娟再次于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年,李兰娟和郑树森结为夫妻,只是请了几位亲友,办了个简单的婚礼。

当晚,郑树森意外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情势危急之下,李兰娟主动提出同行。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杭州没有直达龙游的火车,需要在金华站中转过夜。

因此,一对还未洞房的新人,带着铺盖在火车站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夜。

天亮后,郑树森满心愧疚地向妻子致歉,李兰娟却认为这样的新婚之夜,非常有纪念意义。

医生,担负着挽救生命重任,很难置身于家庭琐事中,夫妻间交流的最多的,也是病人。

李兰娟和郑树森本是同一个专业,后来,李兰娟专攻人工肝和传染病研究;郑树森专攻肝移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远赴香医院,完成博士后研究。

这时,本就身体不好的父亲重病,李兰娟为了不让丈夫分心,没敢将此情况告诉他,只身回到龙游,陪伴公公左右。

李兰娟用对待病人的耐心和细心,整整照顾了公公一周,亲自为他诊治。

不善做家务的她却亲手熬粥,一口口喂给老人吃。

那段时间,李兰娟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四口人。

无独有偶,后来在李兰娟母亲90高龄时,经历了两次骨折。

是女婿郑树森亲自操刀为岳母完成了难度极高的手术。

李兰娟与郑树森,在医学界珠帘合璧,致力于培养杰出的医学人才。

年,夫妻二人共同捐资成立了人才基金,后来还设立了“树兰”医学奖。

在李兰娟眼中,丈夫手巧,医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管理很有魄力,是自己的智囊团。

同时,他们除了在学术上会互相讨论,还会一起帮助病人。

对患者就是一个态度:“先治疗,后缴费。”

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他们常常自掏腰包为患者诊疗,设法为其减免医药费。

郑树森是肝胆胰外科专家,是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

李兰娟是传染病学界的领军人物,是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

两位工程院院士,携手走过多年婚姻生活,李兰娟曾感慨道:

“人生道路上无数次风雨同舟,才有了今天的相濡以沫。”

年,工作成绩出色的李兰娟,挂帅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年51岁。

李兰娟第一次被浙江省人民铭记,是年SARS期间。当浙江出现第一例SARS感染患者时,凌晨5天,李兰娟当机立断:

她首先向社会公布了这一疫情,随即于当天晚上就对与之密切接触的多人进行了隔离。

李兰娟亲自带队攻关,仅在48小时内就分理出了SARS病毒,研制出了病毒诊断试剂。

事实证明,终身致力于传染病研究的李兰娟,这一铁腕手段,挽救了浙江人。

浙江当时创造了两个零感染的奇迹:医务人员零感染,“二代”感染为零。

人们还惊奇地发现,在SARS感染患者的后续医学跟踪中,没有一人出现严重后遗症。

经此一战,李兰娟被浙江人民在心中封神。

年,长三角地区爆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传染病。

李兰娟带领团队,用到SARS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仅用5天时间就鉴定出是新型H7N9流感病毒。

第一时间锁定了这场流感病毒的来源——活禽,为关闭活禽市场等紧急措施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一时间,各国专家纷至沓来,观摩李兰娟团队的先进防疫技术和经验。

在她担任卫生厅厅长期间,一如既往地心系农民健康,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推进了浙江的合作医疗,大力提升了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农民健康有保障;

农民每年15元即可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

李兰娟一直珍藏着病人的感谢信,还曾把这些与病人交流的记录汇编成书。

在她心中,始终忘不了当年知青下乡当赤脚医生的那段经历。

那个艰苦岁月,有句名言:进门狗不叫。

意思就是,李兰娟这个赤脚医生和农民们已经熟到,进他们家门,看门的狗都认识她了。

李兰娟这种一辈子对职业的进取心,在儿子郑杰的眼里,倍受鼓舞。

外婆声音洪亮地说:“李兰娟不在家。”这样的片段总是浮现在郑杰的童年记忆中。

出生于双院士家庭,郑杰只能由外婆带大。

长大后,最让郑杰佩服的是,李兰娟每天早上6点起床,8点就开始门诊,雷打不动。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自从1月17日起,李兰娟就消失在儿子的视野中了。

郑杰写道:“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2点之后睡的。”

1月18日,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第一时间赶到武汉,听取疫情汇报。

李兰娟是第一个提出建议,武汉必须当机立断严格执行封城。

除夕夜,73岁的李兰娟,匆忙赶赴北京,参加了“新冠肺炎”疫情会议。当晚9点多,又马不停蹄地返回杭州。

每年除夕夜都是李兰娟掌勺做年夜饭,今年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这一天,郑树森做好了年夜饭,等着妻子回家。

本该是举国欢庆的除夕夜,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全国扩散,随着确诊病例的数量每日上涨,恐慌的情绪也在蔓延着。

如果没有李兰娟的封城建议,后果不堪设想。

也是在除夕这一天,浙江省疾控中心终于成功分离出了新冠病毒的毒株。

李兰娟说,他们的团队能够如此迅速,甚至连世卫组织都为之感到震惊,得益于当年的SARS防疫经验。

后来疫情逐渐稳定,李兰娟刚回到家中,2月1日结束了电视会议后,她主动请缨,毅然决然地申请再次驰援武汉。

当日下午,医院只是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出征仪式,由李兰娟带队的一行9人,于晚上9点乘火车出发武汉。

郑树森则默默地跟在李兰娟的身后拎包送行……

第二日凌晨4点,下火车后简单地吃过早饭,李兰娟就投入了研讨会中,废寝忘地工作,每天只睡3个小时……

在抵达武汉的第三天,李兰娟团队就公布了好消息,“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她将带领包括呼吸科、人工肝、ICU等方面的专家团队,把浙江省救治新冠肺炎的经验以及四抗二平衡疗法更好地深医院。

何谓“四抗二平衡”疗法?

抗病毒治疗、抗休克治疗、抗低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性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

这样一套从SARS和H7N9防疫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这个消息一出,全国沸腾。

李兰娟说:

这次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前戏子家事天下知,伊姐在此呼吁把高薪留给那些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追求物质,但是有一部分人,在为中国的学术努力!

李兰娟已经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备战的准备,至于什么时候回来,她也没有考虑清楚。因为她此行目的就是要降低病死率,希望武汉的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在病情肆虐的日子里,李兰娟总是在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下抢病人,日夜兼程。

李兰娟也有家人,他们也都记挂着她的安危,医院的副院长江应安说:

70多岁的老人了,真是不分昼夜。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个建议武汉封城的李兰娟,到底有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