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潼南特色产业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西部文
TUhjnbcbe - 2024/6/19 18:50:00
近年来,我区大力围绕“五朵金花”布局,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各镇、村(居)在当地特色产业、农头企业的带动下,村民增收致富,逐渐富裕起来。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龙头企业建起来村民收入多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最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头雁、火车头”,在发展产业的带动下,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春耕时节,崇龛镇临江社区的稻田里忙开了,一辆辆旋耕机正在平整田地,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培育秧苗,这是回乡创业青年滕文强的“稻田综合养殖基地”。
  回乡创业不能忘了乡亲们,基地创业初期,滕文强就优先聘请了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村里贫困户早日走出生活的困境。“现在公司常年雇用农民工18人,季节性用工25人,为当地群众增收68万元。开展培训近60场次,培训人员达余人次。”滕文强告诉,通过带动周边15户农户从事稻虾、稻蟹养殖,大家都逐渐富裕了起来。
  在双江镇白鹤村,村委一班子人带领大家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深入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村里闲置的土地开垦出来,成立经济联合社,发展花椒种植。“目前,村里入社成员达到了户,以前在外务工的村民们,也有不少又回到家乡,重新务农。”村支部书记李欣说到,联合社将现有的亩土地入股到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产业布局,为村里解决了资金、技术和销售等问题。
  “粗略估算,花椒进入丰产期后,一年的销售收入能达到80万元。村民既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又能够入股分红,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天做8个小时,工资为50到80块钱,到花椒采摘的时候是块钱,年底还有分红。我们文化水平不高,又不能出远门打工,在家有这么高的工资已经很不错了。”村民刘开莲高兴的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引进扶持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周边一大片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重庆朴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潼南年从四川阆中引进创办的公司,在太安鱼溅村等地流转土地余亩,种植有机蔬菜。“我们不仅种植蔬菜,还进行加工。新鲜的蔬菜采摘后,工人们将其送到低温冷藏车间,自动分拣包装,再冷链配送至重庆中心城区的8家直营门店,如今公司年产值达到2.3亿元。”公司负责人郑凌云介绍到。
  谷雨时节,地里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民蓝清明眼中是说不出的喜悦,脚下正是他自己的承包地。以前自家的地自己种,现在他将土地流转出去,成为劳务工人。“土地流转费和工资加起来,现在年收入近3万元。比去外面务工或者‘单干’强。”
  像蓝清明这样的村民,在朴真有机农庄还有70多名。从过去的自己种地到如今的基地打工,村民工作生活两不误,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这些变化,都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村民在基地除草。扶贫车间促就业,群众生活好起来近年来,田家镇持续深化稳岗就业,大力发展产业项目、扶贫车间等,让过去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在田家镇六角村扶贫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伴随着机器的作业声,工人正忙着将手中的电子零部件一个一个组装起来,来自周边的20余名群众正忙碌着生产手机充电器配件。
  “基本上都是手上的活,收入也还可以,在这里工作稳定,还可以照顾家人。”车间技术工人胡银贵说道。
  胡银贵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和大女儿都有残疾,另外还有3个子女都在读书,属于典型的因学因残致贫的贫困户。
  “我是真没想到,像我这种不能干重活的人,一个月还能多赚上0多元的现钱。”停下手中的活计,胡银贵满是感慨地说。因为离家近,不仅胡银贵在车间务工,妻子和大女儿也在车间上班,通过勤劳工作,全家人早已实现了脱贫。
  扶贫车间不局限在加工车间一种方式,还包括种植车间、养殖车间等多种方式。只要符合当地产业基础,企业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意向,群众能就近就业,均可通过扶贫车间模式加以引导。
  塘坝镇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从年开始,一直在金山村发展桑葚特色产业。通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多点发力,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新路径,实现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为全市最大的桑葚基地,余亩果桑园,成为当地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高效种植和农旅结合升级的模板,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果桑的种植中来。“我们园区优先雇佣周边贫困户,有12名固定用工,20多名临时性用工,都是金山村当地的村民。”盛田果桑园负责人介绍说。
  今年56岁的何运祥是当地的村民,他把自己家的4亩土地全流转给了盛田果桑园基地,1亩地一年能获得元土地流转费。前几年,何运祥因为妻子患病,子女上学,家里经济有点紧张,被评为贫困户。何运祥说:“在基地打工一个月有多元钱,加上土地流转费,比以前我们自己种庄稼收入还多。”不久前,何运祥家已经成功脱贫,还建起了漂亮的小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据悉,全区现目前共设置有扶贫车间10个,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余个,有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作者/来源:潼南融媒体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潼南特色产业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西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