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让科普类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单调70998
TUhjnbcbe - 2020/7/22 11:08:00
白癜风能治愈么

让科普类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单调”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科普说明文,知识新奇,语言通俗,思维睿智,而且以整个一个单元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既了解了新奇深奥的前沿知识,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交流互动,获得了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培养。虽然内容有些单调,但只要教师深挖教材,寻找到文章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细细咀嚼,科普说明文同样能够散发出无限魅力。


中国论文


一、调动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生发求知的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并探求不止。教材中安排科普类作品,除了向学生普及科普类知识以外,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热爱科学,钻研科学,以极大兴趣投入其中。如何让提高学生兴趣,就成了教好科普类作品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文中“趣”与“奇”,“趣”和“奇”两点是教学重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课文内容趣味盎然,语言本是人类的专属,而课文向我们介绍大自然的语言,课题的新颖程度本身就很有趣,授课时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吊起学生的胃口,引起学生的注意,再结合文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一种语言,而且有理有据,通俗易懂。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到自然中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如:落叶、年轮、石子、云等,也可以收集谚语,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一旦产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就会深入研究说明文中所阐述的事理,进而才能产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奇妙的课堂情境


南开大学徐江教授认为:说明文就是给学生介绍常见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起到“二传手”的作用,其目的就是给学生普及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科普类文章尽管新奇有趣,但由于所描述的内容或某种现象往往涵盖许多高新科技的相关知识,而且用词比较专业,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时犹如隔着一段遥远的距离,很难产生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出奇妙变幻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以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兴趣。毕竟文中的语言描述只是寥寥数语,进行简单介绍,不可能完全展开叙述,学生只能理解其中表层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图片或视频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画面和生动逼真的视频,结合准确的语言进行介绍,让学生领略到课文文字之外的无限科学奥秘,这样学生学习科普类文章的积极性就会突飞猛进。比如:在学习《在太空中理家》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太空生活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就可以以太空有关的图片或剪辑科学家太空生活的视频,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情景。再如:讲《奇妙的克隆》一文,如果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实验的过程及相关图片,那么无论老师多么费尽口舌,学生都很难理解胚期细胞变化。


三、读懂事物与事理,挖掘科普文的教育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说明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懂所说明事物的存在的事理。因此,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楚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所列举的事例起到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获得技能。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分析了文章内容之后,对于什么是克隆这样的问题,学生依然会找不准问题的要点,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能够准确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学生想真正理解“物候”及物候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技能方面下工夫,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关键。除了在文学语言上找寻教学资源以外,对于说明文来讲,更应该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在内容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探讨写作的方法及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才能有效解决怎样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才不至于使这些问题的讨论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大多数说明文中,都有很明显的语段提示,说明顺序和方法显而易见。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首先”、“其次”等词语已经明显提示了写作思路,学生很容易识别举例子和引用等说明方法。


四、渗透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语文学科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科学素养?教学中利用说明文渗透科学精神是初中语文的任务之一。初中语文选编的内容,有很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刻而又丰富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影响深远。比如:《马》的作者布封,他是博物学家,自幼爱好科学,一生坚持真理,孜孜不倦,用了40年的时间,撰写几十卷《自然史》,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再如:《邓稼先》这篇课文,介绍了邓稼先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精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人热情谦和,工作吃苦耐劳,团队团结协作,他那崇高的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还有一篇居里夫人的随笔《我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了这诺贝尔奖获得者虚怀若谷的胸怀,顽强拼搏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更为可敬的是她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惑,对科学研究兴趣与热情高涨。所有这样的良好素材,教师都应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挖掘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教学资源,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


总之,通过教学思维的转换,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科普类说明文教学单调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渗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科普类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单调7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