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绍兴师爷与越茶典故
TUhjnbcbe - 2023/7/28 22:01:00

引言

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当代的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而师爷,就是古代民间对官府衙门中的幕僚的称谓。

“绍兴师爷”的鼻祖,可追溯到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大师爷”的桂冠,则属于明朝奇才徐文长。“师爷”职业,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师爷往往被各级地方长官以个人名义聘请为某一方面的顾问,他们不带官职而参与*务。当时,在华夏大地,绍兴师爷出现一种群体崛起的局面,享有“无绍不成衙”的美誉。

绍兴师爷后来成为了“聪敏人”“智慧人物”的代名词。

绍兴师爷最爱喝茶,因为茶能提神醒脑,对处理文案大有裨益。而且茶是绿色饮料,可以从早喝到傍晚,有的绍兴师爷甚至晚饭后还喜欢喝茶,不会影响睡眠。而酒一般只能在晚餐时或者亲友相聚时咪一咪。因此,茶与绍兴师爷的生活和职业关系十分密切;绍兴师爷对传播和积淀茶风俗、茶礼仪的作用也就特别显著。

本人作为柯桥区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柯桥区非遗保护中心公布的“绍兴师爷故事传承人”,曾经收集整理出一组“绍兴师爷与越茶典故”,今天在此与各位朋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和研究绍兴的茶典茶俗有所帮助。

下面,给大家讲8个小故事。

陆纪生发言

一、祝师爷发明五香茶叶蛋

南宋年间,会稽山区出了个名叫祝林明的书生。他寒窗苦读,乡试、县试都榜上有名。这一年是大试之年,祝林明又在准备功课。其妻名叫沈五香,在为丈夫准备行李和干粮。

这天,祝林明的一位在会稽县衙门当师爷的大伯从绍兴城里回来了,他是来指导侄子上京赶考的。见侄媳妇在摊番薯芝麻饼,就指点道:“番薯芝麻饼能够充饥,但容易口渴,茶叶一定要带足。”

沈五香随口说道:“若有既可充饥又能解渴的食物,那就好了,可以方便路上食用。”

祝师爷受到启发,灵机一动,问:“家里有没有鸡蛋?”

沈五香道:“我已经积了二十多个鸡蛋,准备林明出发前一天给他烧煮囫囵蛋。”

祝师爷笑道:“那就好了!侄媳妇你可以用茶叶烧煮鸡蛋!”

沈五香脱口道:“茶叶蛋!大伯,你这个主意好!”

那么茶叶蛋怎么烧煮呢?祝师爷说:“我给你提一个顺序,你肯定能焼煮好。呶,先将鸡蛋洗净,入锅烧煮不多一会儿,捞出冷却后,再逐个击碎蛋壳,然后将茶叶与那击碎蛋壳的鸡蛋一起落锅,加上清水烧煮。从你的名字我想到,要再加桂皮、茴香、盐、酱油和老酒这五种色香配料,旺火烧沸后再以温火慢炖。”

生活就像一杯茶

善泡者泡出清新的茶香

善品者品出细腻的滋味

沈五香是个聪明人,马上明白,就动起手来。

不久,五种配料和鸡蛋味混合的香气充满了整座院子。正在读书的祝林明被香气吸引了过来。

沈五香烧好鸡蛋后,取出两个茶叶蛋分别请大伯和丈夫品尝。

两人吃进嘴里,都觉得香嫩可口,两颊生津。这茶叶蛋真的既是点心又是菜,又有茶味能解渴。

聪明贤惠的沈五香就说:“我看这茶叶蛋就叫祝师爷茶叶蛋吧!”

祝师爷哈哈笑道:“我们做师爷的习惯幕后出主意,这个品牌是你侄媳妇烧煮成功的,用你的名字命名最为合适,我看就叫五香茶叶蛋!”

第二天一大早,祝林明带着沈五香茶叶蛋上路,翻山越岭,浑身是劲,走塘过桥,步履轻松。一路食用,果然是充饥解渴,余香满口。到了京城临安,所剩的茶叶蛋也被同科考生们争抢喜食。

从那时候起,五香茶叶蛋闻名各地,成为各阶层人士餐桌上的美味和旅途佳品。

马超现场发言

二、许师爷陪皇帝吃茶

清朝年间,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绍兴。这天,他带着一群随从人员,微服游玩会稽山阴之兰亭,途中在一家茶馆喝茶。

茶店伙计在给客人续水时,提着一把大铜壶,在离茶碗一尺高处,熟练地把水斜注入碗中,洒满后果断而止,一点不溢出。乾隆皇帝见了,觉得很有趣,就说:“伙计,我可不可以来试试?”

茶店伙计说:“当然可以。不过,你可要小心,开水很烫的。”

乾隆皇帝说:“我知道。你把要领跟我说说。”

茶店伙计讲了要领,又给他做了示范。这时,乾隆皇帝就对陪同他的绍兴知府说:“来,把你的茶水,喝掉一半,我给你加水。”

绍兴知府不敢不听,马上喝掉半碗茶水,眼见皇上给自己加水,慌得连声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说着要往地上跪。

在一旁的许师爷连忙拉住他,说:“老爷,我们可以这样对太公表示感谢,你看!”许师爷就用手指头往桌子上磕磕。

乾隆皇帝看了说:“对,就这样!”

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

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当乾隆皇帝一一给其他大臣、太监和侍女的茶碗续水时,大家也都学着用手指头敲桌子。有的还叫道:“谢谢太公!”

称皇帝为太公,这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身份,出门时就约定好的。但茶店伙计不理解了,问:“客官,我看有几个人年龄比你大,怎么也叫你太公?”

乾隆皇帝哈哈笑道:“我辈分大呀,我辈分比他们大!”事后,乾隆皇帝表扬许师爷:“我们这次到民间走走,没有暴露身份,许师爷有功劳,这个敲手指头的办法想得很好!”

有几位大臣当时也敲了手指头,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乾隆皇帝说:“许师爷,你给大家讲一讲。”

许师爷说,我们不能在大庭广众下向皇上叩头,就用两只手指弯曲磕桌子,代表两条腿跪地磕头谢恩。这时乾隆皇帝就说:“这个方法不但我们可以用,老百姓也可以用,长辈给年轻人加茶水,同辈人给同辈人加茶水,都可以磕手指头表示感谢!”

在朝廷的推动下,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个礼仪,觉得用磕手指头表谢意既简单又亲切。慢慢地全国民间也流行起了这种做法。

诸国良发言

三、周师爷推广“吃讲茶”

有一天,知府王大人吩咐仆人把周师爷叫到自己的书房里。

王大人正在挥毫泼墨写对联,把毛笔一搁,呵呵笑道:“周师爷啊,老夫能有这样的逸兴雅致,分明都是因你所得!”

周师爷忙说:“哪里哪里!你王大人治*有方,才有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有我们绍兴地域这一派太平景象。”

“来,坐下聊聊。”这时,王大人已为周师爷洒好一碗清茶,“记得我上任第一年,天天忙于上公堂断案,一年到头疲惫不堪;到了第二年才能抽出时间下乡劝农;今年以来明显感到闲暇有所增多。”

周师爷说:“这是因为大人踏熟了台板!”

王大人呵呵笑道:“最近我才发现,这老百姓的告状案子大为减少,与你在推广吃讲茶有很大关系。”

周师爷老实道:“要说关系,好像真有那么一点。”

“你不妨讲讲这个吃讲茶事由的来龙去脉。”

“大人请闻其详。”于是周师爷就娓娓讲道:“所谓吃讲茶,是一种民间调解纠纷的方法。在下是平水老街的一家茶馆里发现的。有当地两户尉姓人家因土地边界纠纷,经常吵架,其中一家写好诉状,准备到会稽衙门告状。结果被他们的娘舅晓得,说你们两家都是一个祖宗的子孙,没有必要打官司,就把这两家人叫到自己开的茶馆里喝茶,让他们各讲理由,最后娘舅做主把纠纷处理了。那天我刚巧在场,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如能在乡里街坊推行,于官于民都有好处。”

这时王大人插话道:“记得三个月前,我把山阴会稽两县各乡负责征粮的主管召集到衙门,请他们吃饭,你在饭后把大家留下一会儿,是不是就在推介吃讲茶的事情?”

“正是。”周师爷道:“那天我对大家说,历朝历代,民间多有发生房屋、土地、山林、水利、婚姻、财产等纠纷,希望各地都能实行老娘舅或乡贤主持吃讲茶的办法。这三个月来,我跑了十多个乡里进行督查,果然都做起来了,效果很好。”

王大人道:“既然效果很好,就要持续。我看这样,一、老娘舅或乡贤主持吃讲茶,要给他们名誉,可以统称老店王,每人发给一份委任书,表示官府支持。二、凡接待吃讲茶的茶店,官府要保护他们的营业。三、要制订出一套吃讲茶的程序,比如争执双方拱手立于茶馆门前,先恭迎老店王上座,再依次给老店王和参议者泡茶。随即由当事人陈述前因后果和要求,再由老店王询问,参议者据情分析表态,最后,由老店王裁决。裁定为过错的,付清茶资,并在无过错方门前放鞭炮认错。”

周师爷一听,连声说好。接着就去起草文稿,安排张贴,动员落实。后来,“吃讲茶”这种方式在绍兴民间生根开花,在清代和民国年间特别兴盛。

盛玉兰发言

四、骆师爷谋划茶宴代酒宴

有一天,骆师爷去见知县鲁大人,见他神情萎靡,就问:“大人,是不是又有客人到绍兴府来了?”

鲁知府苦笑道:“你晓得信息了。”

骆师爷笑道:“大人,不说这半年,就说本月十天来,官府的客人和大人私交的朋友就已接待了七批。摆酒宴,办十碗头,都是你自掏腰包。你俸禄不高,又是两袖清风,你已入不敷出。”

鲁大人道:“眼看又是阳春三月,到绍兴府来观光的客人将源源不断,你看这接待之事如何是好?”

“大人,其实我早想给你提个建议,你要改变一下待客方式。”骆师爷顿了一下,见鲁大人希望他说下去,就说:“你要改摆酒宴为摆茶宴。摆酒宴必须配套摆十碗头,而摆茶宴就不一定请客吃饭,这样就可以减少支出。”

鲁知府道:“这个建议很好,就怕会不会被人说闲话?”

骆师爷解释说:“其实,不摆酒宴摆茶宴,也不是我们首创。古人老早这样做过。《晋中兴书》记载:以俭德著称的东晋吏部尚书陆纳,在任吴兴太守时,卫将*谢安去拜访他,他只以茶果招待客人。《晋书》也记载,征西大将*桓温任扬州牧时,每次宴,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以茶代酒,辅以糖果、糕点,请客作宴,在晋代已成风气,并被认为是一种清操绝俗的德行。唐朝时,绍兴称越州,当时有严维和吕渭两位名士,他们接待客人的茶宴还特地定在城门口举办,以造声势,铜钿节约了,效果更好了。”

鲁知府一扫愁眉:“听师爷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底气了!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对待?”

骆师爷道:“大人尽管说来。”

鲁知府道:“如果客人欢喜喝茶,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要买一批茶叶送客?这也需要一笔铜钱。”

骆师爷道:“大人放心,在下已有主意。”于是他就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讲了一番,听得鲁知府呵呵大笑。

不久,一行二十余位嘉宾来到绍兴府做客,鲁知府索性发出请柬把一批地方名流请来作陪,办起一个规模不小的茶宴。宴席场内,平水老街的三家茶栈专门来设摊销售茶叶。客人和地方名流品尝了好茶,每人获赠一小包茶样,都禁不住要给亲友带点礼品回去,纷纷掏钱购买。这平水三个摊头的茶叶马上被抢购一空。

朱泽钰发言

五、赵师爷引经据典说“流觞”

在越地,最为著名的文人雅集是东晋会稽内史、右*将*王羲之发起的永和()兰亭之会。王羲之在曲水流觞之后挥毫写下的千古名篇《兰亭序》,被后世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住在绍兴古城五云门外的书圣后裔,名叫王其荣,是一位米店老板,也想仿效祖先搞一场曲水流觞。因为他平时不喝酒不抽烟,所结交的一批朋友大多数也烟酒不碰,且都特别喜欢喝茶。因此他起初的想法比较简单,这曲水流觞就流“茶觞”。但他的夫人提出异议,说你的祖先搞“曲水流觞”是喝酒的,你改用茶来代替,唯恐有人说闲话。而当他采办好上等茶叶,茶栈老板也提醒他道,“曲水流觞”好像应该是喝酒的吧!

王其荣遇到了难题,这可如何是好?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山阴县衙门的赵师爷。

赵师爷听罢王其荣的问题,哈哈大笑:“其荣先生呀,我平日多次跟你说过,要你多了解你祖上的历史,你总是对我说,你一不写文章,二不当官,开了一家小米店就非常满意了。怎么现在也有雅兴搞曲水流觞了!”

喝茶,其实很简单,只要去喝,茶会懂你。

王其荣说:“赵师爷,你也不要取笑我了,我现在很着急啊,你就帮我拿拿主意吧!”

“好吧,我告诉你,你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个问题。呶,我给你吟诵一篇唐朝名士吕温所写的《三月三日茶宴序》吧。”说着,赵师爷就吟诵道,“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王其荣听得睁大了眼睛。

赵师爷见他似懂非懂,就解释道:“这篇文章,既写了唐朝名士吕温几个人在三月初三举行雅集的缘起,也写了雅集的幽雅环境,以及令人陶醉的情景。文章特别写明,他们这些人不善喝酒,于是相约以茶代酒。”

王其荣恍然大悟:“怎么说来,唐朝就有人用茶来曲水流觞了!”

赵师爷补充道:“不仅是唐朝,唐朝以前,包括你祖先那个晋朝时期,三月初三饮酒或饮茶都是可以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或饮茶赋诗的雅事。至于是饮酒还是饮茶,要看具体是爱喝酒的人多,还是爱喝茶的人多。”

王其荣这才定下心来,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邀请一批朋友以茶流觞,开开心心地办了一场雅集。

邵伟木发言

六、金师爷举办“传花品茗”

清朝康熙年间,会稽山金家村住着一位告老还乡的师爷。这位老人每天上午一碗清茶一本古籍,精神生活相当充实。

这天,金师爷在读一篇古文。文章记述了唐朝年间高僧皎然和一群文人雅士举办“传花饮茗”活动。

那次活动时为唐大历八年()夏六月,参加活动的人有五十多人,都是文人。他们聚集在一起,有的弹琴助兴,有的煮茗传壶,一边饮茶一边进行诗歌联唱。吟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人作一首诗;一种是一首诗一人作一句,依次轮流作完,称为联唱。方法是“花瓷茶壶”传到谁的座位上,就轮到谁饮茗作句,作毕当众吟唱,众人拍手欢呼助兴,然后传给下一位。

读着这篇古文,金师爷就想:此类活动特别适合文人墨客,如果出席者是商贩农夫,那么作诗吟唱是困难的,但饮茶品茶的兴致应该只会高不会低。

金师爷自言自语:“眼看春茶又可采摘,是时候请几位老朋友聚一聚了!”于是金师爷决定以绍兴民间的一种“击鼓传花”的活动为基础,吸取唐皎然等举办的“传花饮茗”的部分做法,办一场“传花品茗”活动。

原来绍兴民间的“击鼓传花”活动是这样:十多个人或者二三十个人团团围坐,另有一人背对众人击鼓,鼓声响起,一束绢花在众人手中传递;鼓声停下,绢花落在谁的手中就由谁来唱歌、吟诗,或者向众人道声吉祥。不善于唱歌、吟诗、讲话的,可以学猫叫、狗叫等。

而金师爷变革的“传花品茗”目的是“雅俗共赏”。照样是一群人团团围坐,照样是击鼓传花,所不同的是鼓声停下花落谁的手中,谁就有运气享受年轻漂亮的侍女给你洒茶,至于你想唱歌吟诗还是讲几句吉利话就随意了。

这种活动方式,既热闹,又没有压力,非常适合不同界层人士。

金师爷举办了这场活动之后,参与者都觉得容易操办,品位也比原来单纯的“击鼓传花”提高,就纷纷仿效。许多原来没有养成喝茶习惯的年轻人也因此爱上了喝茶。

据说那一年茶栈里的茶叶还被买断档呢!

会场侧影之一

七、马师爷为戏班子出主意

绍兴是戏曲之乡。南宋时期,城里就建有戏院子,许多乡村都已建起河台、庙台、村台。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主要就是看戏。

到了清朝年间,绍兴知府衙门有一位马师爷特别喜欢看戏文。有一天,他看出了戏班子表演中的一个问题,散场之后就对戏班主说道:“章班主,不好意思,请教一下。”

章班主非常尊重马师爷,忙请他到厢房里喝茶:“马师爷,请教不敢当,边喝茶边聊聊。”

马师爷欣然接受邀请,说:“我要请教的一个问题,正与喝茶有关。”

原来,戏曲表演中经常会出现剧中人物喝酒或者喝茶的情节,马师爷发现这个戏班子在演戏时,遇到喝酒或喝茶时,所拿出来的都是同样的一只道具碗,没有区分茶碗或者酒盅。

章班主连忙解释:“戏班子的主要行头是服装,其他的小道具如果多了,搬运时增加负担,使用时会出现差错,因此做不到样样都备,势必需要兼用。”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茶,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情趣茶。

马师爷道:“这倒也是个实际问题,可以理解。不过,能不能在表演喝茶或喝酒时在表演程式方面区别得明显一些!”

章班主连忙肯定说:“对对对,剧中人物光说‘摆酒上来’,或‘看茶’‘请用茶’,还是不够的。——马师爷,你见多识广,你看在表演方面还有什么动作可以来体现喝茶与喝酒的区别?”

马师爷道:“戏文是一种虚拟艺术。比如骑马,戏台上不可能真的出现一匹马,只能挥动马鞭表示在骑马;又比如坐船,不可能真的把一条船搬上戏台,只能用一条船桨,用划动船桨表示在行船。”

考虑了一下,马师爷提出一个建议:如果戏文中的角色饮的是酒,那么仆人先放碗盏,后表演斟酒。如若饮的是茶,那么碗盏就放在茶盘里托出来,这就表明是“茶”。而角色在饮茶时,应一手端碗盏,另一手用小指甲尖在碗盏面撩一下,并伸手一弹,表明把浮在茶水面上的渣叶挑掉。反之,若是酒,则应该先吹一下,然后饮下。当然,这种表演细节不完全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只作为一种程式,无非是让观众能看出两者有区别。

章班主也是个爽快人,马上叫来两个艺人,当场按照马师爷所说的做了喝酒与喝茶的表演。从此戏文台上就出现了喝茶与喝酒的不同表演。

会场侧影之二

八、宋师爷笑谈茶为聘礼

南宋初年,这年春天,苏州一位姓孟的绸缎老板带着儿子来到会稽山腹部地带,看望一位曾在苏州知府衙门做过幕僚的宋师爷。

这位宋师爷七十开外年纪,告老还乡已有多年,见老朋友到来,一面吩咐家人宰鸡宰鸭,一面摆开茶宴接待。

宋师爷有一个孙女儿,长得聪明漂亮,十分惹人喜欢。

孟老板的儿子看上了她,产生了娶宋姑娘为妻的念头。

三天时间的相处,宋姑娘也对他产生了感情,就私下对孟姓小伙子说:“你若真的愿意娶我,就要以茶为聘礼来订亲。”

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小伙子不理解:“我家有的是贵重的绫罗绸缎,为什么要用山里头的茶叶做聘礼?”

姑娘笑笑,没有直接回答:“你去问我爷爷。”

姑娘的爷爷在苏州知府衙门做师爷时,经常到孟家串门,小伙子与他亲热得像爷孙一样。于是他就毫不羞涩地去问道:“宋爷爷,请教一个风俗。”

宋师爷听了呵呵笑道,“小伙子,你有心了!我这样跟你说吧,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茶的价值,茶在神农氏时被当作药料,称为药茶;两汉时期流行作为饮料,称为汤茶;到了唐朝,盛行接待贵客,称为礼茶;到了本朝大宋,大兴人工种植茶叶,茶农们发现茶树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茶树从种子萌芽成株,一般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茶农和世人就把茶看作至性不移的吉祥物,慢慢地形成了婚俗,男女青年订婚就以茶为礼物。男方行聘,叫‘下茶’,女方接受叫‘受茶’。整个婚姻的礼仪称为‘三茶六礼’,其中的‘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小伙子听罢恍然大悟,赞叹道:“茶的历史如此深厚,茶为聘礼的出点竟还如此有道理。”

脑子一转,小伙子马上冒出一个念头:“如若把茶为聘礼的典故整理成文,把饮茶礼仪的程序归纳成条律,与营销茶叶结合,那么茶的市场肯定可与绫罗绸缎的市场相媲美!”

宋师爷称赞道:“小伙子,你与你爹一样拥有精明的生意头脑,你一定能心想事成!”

后来,小伙子与姑娘结为连理。夫妻俩做起了茶叶生意。据说,茶叶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开门七件事之一,他们夫妻俩有着很大的功劳呢!

一人,一桌,一椅,一书,一杯茶

1
查看完整版本: 绍兴师爷与越茶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