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虚伪的孔子?子路救济百姓,自掏腰包施粥,孔子却带人将锅掀翻
孔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光辉,伟岸等等的形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圣人”,并且创立了儒家学派,这样人在人们心中似乎都是完美无缺的形象,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在《韩非子》中曾经记录过一个小故事,让人们对孔子的性格产生了一些质疑。
子路施粥
在春秋时期,子路在鲁国做县官,当地季孙氏责令让当地的百姓挖一条长沟,没有百姓想要主动去做这些事情,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报酬,只是无偿地去打工,最让人难受的是,还不管饭,这是当时的大环境,子路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但是他也不想看到这些百姓在饥饿中还要干活,于是他自掏腰包,让这些百姓吃上饭。
当孔子得知后,直接让人把子路的锅给砸了,子路瞬间就气不过了,就找孔子理论,认为孔子的做法就是违背自己的理念,嘴上说的是仁爱世人,但是做法却大相径庭,不仅如此,他还去阻止别人。
孔子却训斥了子路一顿,说他越俎代庖,他做了自己这个阶层不该做的事情。子路虽然不服气,但是也没有继续争论下去,而情况也如孔子所言,当地的季孙氏找上门来,孔子赔不是,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局限性
孔子有自己的局限性,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不同,我们现代人看当时的孔子必然不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孔子所谓的仁爱世人,都有一个前提,各守本分,在自己的阶层中去干自己的事情,这样社会才会安定,而子路作为一个规则的破坏者,在这件事情上,孔子肯定要批评他。
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孔子扼杀了子路的思想。
孔子在乎的还是阶层的利益,但是他没有想过底层人民的利益,凭什么士大夫就可以这样剥削底层人?这些问题孔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的问题。
我们能从这件事情上看出,孔子所追求的东西不是什么开拓进取的,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求稳。在现有的社会模式下,让各个阶层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就不会有争斗,就能实现天下大同。而儒家的核心理念在我看来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的方式是不能实现的。
人都是贪婪的,不然人也不会从一个部落发展成城邦再发展成王国,孔子想到了让自己的阶层干自己的事情,但是他没有想到,每个人都想要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没有人会满足现状,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而且还有以问题,既然安抚民心这种事情应该是季孙氏去做,那么在子路施粥的时候他们去哪了?
在他们看来可能,子路施粥就是人傻钱多,等子路安抚了这群人之后,他们再出去当一个接盘侠就好了,即能收获民心,放了子路还能让他们显得大度,这样不好吗?这也是为何在子路被叫走了之后,季孙氏才找上门来。
我们能发现在双方博弈的时候,只有子路一人想到的是百姓的感受,而其他人并不在乎这一点。
孔子并不虚伪,起码在当时那个时代他的做法完全没有问题。大家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