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探讨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看病时,可以讨价还价吗?
曾几何时,医院是那么的令人恐惧:
进门后一个大大的肃静悬挂于走廊之上,犹如一把宣判的利剑,让人望而生畏。
人们敬畏的是生命,犹如远古时期人们对掌控一切的神灵敬畏一样的敬畏这个能改变人的生老病死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人敢大声说话、没有人敢嬉戏打闹、没有人敢心存疑虑……。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肃静”已悄然不再属于这里:宽敞明亮的走廊代替了昏暗的走廊、面带微笑的医护人员使人们不再畏惧。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服务质量。医疗行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医院持续不断的扩张规模、吸引人才,为的就是保持在当地或全国的竞争力。在服务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这样医院广为推行。
那么,有些人会问:以病人为中心不对吗?商家需要懂得“顾客就是上帝”,才能知道怎么服务好客人呀!
如果我们假设医疗是买卖关系,顾客在选购商品之前就应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如果商品的质量出现问题,可以向商场投诉,但不会攻击售货员吧?有的人说,出售商品和服务能力是不同的。那好,我们就拿出手服务能力比较一下:去理发时,如果理发师没有理出预期的目标甚至理坏了,有多少人会大吵大闹甚至殴打理发师呢?当你花5元去理发和花50元去理发时,心理预期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使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很多时候都会选择愿打愿挨的结果。
但是,我们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医疗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首先,医疗行为提供的是“一种未知结果”的服务。因为医学尚未破解人类所有的疾病,加之每个人又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医生只能给出“大概率”的预期结果,没有任何医生会给出%的结果。尽量减少“小概率”的结果,是所有医护人员努力的目标,也是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另外,医疗行为提供的是“良心活”。“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位名言。它表达了医疗过程中,仅靠医疗技术很难实现治愈,要给病人更多心理上的照护和安慰会得到更好的医疗结果。医疗过程应当是病人、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都要参与进来的,大家是协作的、平等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和医护搞好关系是在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这时,一定有朋友不同意了:我看病,我花钱了,医生赚钱了,就得给看好病!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医疗定价不是医生定的,医疗收费不是直接进了医生的腰包,以自己的医疗服务赚取报酬本应天经地义,至于极少数医生乱开方只是个例,是被广大同行唾弃的。
你可以讨价还价,但把医疗行为当成买卖是医生不希望看到的。换句话说,如果病人把治病当成了买卖,医生也把治病当成买卖,这是最可怕的!
所幸,绝大多数医生还在坚守着——这是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