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珏曾经思索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酷爱去博物馆欣赏文物?是因为它们值钱吗?显然不是,文物都在博物馆中,再值钱也不会出售,更不会落入私人腰包。想来想去,这还是我们内心之中的情结,那种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和英雄人物的缅怀。就是追逐那一点点的足迹,才让我们能够对冷冰冰的文物,产生无穷的热情。
遗憾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文物却因为客观原因,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我们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更无缘领略它们的风采。只有少数幸存的文物,让我们能看到当年的冰山一角,常阳天尊石像就是如此。
在五十年代末,山西省文物部门对省内的文物遗址进行了一次清点活动,其中就包括山西运城安邑景云宫遗址。这里本是一座道观,不知道何年何月就已经被损毁了,地表除了一块残碑,就是残垣断壁。文物工作者原本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在挖掘地下泥土时,却找到了这尊精美绝伦的常阳天尊石像。
这尊石像通高.5厘米,分为石像、底座和基座。石像的材质是白石,这是作为石雕的上好材料,所以人物刻画十分细腻。底座和基座的材质是青灰色石灰岩,坚固硬实,庄严肃穆。石像的人物头戴莲花冠,相貌丰腴而不臃肿,慈眉善目之间又不乏威严。他蓄留长髯,双目细长,神态自若。他穿着宽大的道袍,右手举着一把扇子和拂尘,左手则自然地放在几案之上,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神仙仪态。
基座呈四层台阶状,除了第一层上雕刻有莲花、忍冬和仙鹤等图案外,其余三层都是素面。经过千年时光的磨砺,棱角已经比较光滑。底座除了正面比较完好之外,其余三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显然岁月也让石像有了沧桑的印记。
在底座的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共22行,左右两面则是弟子道士像以及供养人的名字。虽然两面已经磨损,但我们还可以看到,弟子道士像一共有13幅,供养人约八十人。那么,这尊石像是谁呢?从铭文来看,他就是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
可是,这就让专家迷惑不解了,既然是太上老君石像,为什么它又自铭为“常阳天尊”呢?要知道,铭文落款为“大唐开元七年”,即唐玄宗在位时期,而在以前的道家典籍中,都没有看到过关于“常阳”的记载。
经过分析,“常阳”二字有三个意思,一是山名,来源于《山海经》中的记载;二是古代地名,相传尧就是在此找到了舜,并传位于他;三是在道教经典中,常为永恒的意思,阳则是天之气,很可能在此处的道教信徒,就是以此称呼太上老君,认为他能掌握永恒的天。
第一个问题勉强解决了,第二个疑问又冒出来:天尊本是佛教的说法,怎么又牵扯到太上老君了?原来,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迅速膨胀,而东汉时道教随之兴起,奉老子为教主。双方虽然有冲突、矛盾,但并没有世界上其它地方宗教之间那么血腥。总体上来说,道教和佛教,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佛教需要吸纳道教的精华,进行本土化,道教也同样需要佛教深厚的底蕴才能更好传承。“天尊”这个称号,就是道教模仿佛教而假借的。
由于唐朝皇帝姓李,与老子同姓,并认可老子为祖,因此道教在唐朝曾经达到极盛。常阳天尊石像无疑就是当时道教兴盛期的产物,它也成为了唐朝石刻艺术的代表。它被发现之后,迅速送至山西省博物馆的纯阳宫保存。因为唐朝石像存世量极为罕见,这件文物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宝,并在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