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清朝也有清官,张伯行不仅写过一字诗还
TUhjnbcbe - 2023/6/27 22:43:00

提到清官,估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再深一点便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了。反正不管怎么想,清朝肯定是被排在外的,因为清朝有名的清官太少了——清朝真的没有清官吗?小编告诉你,有!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清朝官场上有句话说得好,叫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意思就是清朝再廉洁的清官,只要为官多年,也必定是积蓄满满。特别是到了清代,由于“捐官”制度的出现,花钱买官做简直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凡是买来的官必定要在任上成倍的赚回银子,这才能“不亏本”,因此清代时期,官员的腐败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官员,号称“不取百姓一文”,并为自己的言行写出了“一字诗”,不但感动了皇帝,还从此流芳千古,他就是康熙御笔下号称“清官第一”的张伯行。

张伯行,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一生为官清正,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与赞扬。张伯行曾说过“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被封为山东济宁道,正在赶路赴任时,听说济宁大旱,他自掏腰包让属下从老家运粮至本地,赈济灾民,到任之后将谷仓大敞,以缓解当地饥荒,百姓们都感动不已,夸赞其是自己的父母官。康熙早就听过张伯行的清名,曾多次给予其关照,甚至有一次因为“举荐名单”的事情,还为之大为光火。由于张伯行平日里从不行贿纳贿,因此得罪的上下级也不少,众多腐败官员将其视作“异类”,从不与其为善。康熙在南巡时谕令巡抚和总督举荐贤能官员,官员们拟出了“举荐名单”,可康熙看罢之后,却大为恼怒,呵斥总督与巡抚察人不明,质问为何名单中没有张伯行的名字?

接着康熙皇帝亲自谕旨,拔擢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并告知张伯行要清廉为官,做出一番功绩,否则天下人会耻笑自己查人不明。康熙把自己的名声都押注在张伯行的身上,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器重也就可想而知了。清代著作《清稗类钞》中,曾经记载了张伯行就任福建巡抚时所发布的檄文,该檄文为《禁止馈送檄》,内容中有一句话最为著名,即“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以此看出,张伯行心系百姓,从来不想着损公肥私,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其它赃官比起来,高下立判。

曾经有人想用金条贿赂张伯行,张伯行将金条卷入字画中回赠,并将檄文中的原话改动,编成了一字诗。上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直一文。”。行贿之人满脸通红,再也不敢对其有任何的幻想。这首诗后来不胫而走,街头巷尾连七八岁的孩童都会随口背诵,康熙皇帝得知后更是感动不已,直言其是大清国的栋梁之材。

康熙五十年,有人诬告张伯行徇私舞弊,张伯行上书据理力争,康熙特派两名官员前去调查,而两名官员调查的结果是,张伯行确实有徇私舞弊的之事。康熙皇帝不信,继续派人调查,可三番五次过后,结果还是与第一次相同。可康熙依然不信,他知道张伯行的为人,也知道官场中的黑暗,因此康熙偷偷遣心腹调查,果然发现张伯行确实是被人诬告。随即康熙狠罚了诸多涉事官员,为张伯行正名,当地百姓听说此事,纷纷涌上街头山呼万岁,康熙为表彰张伯行的清廉,还特意亲笔手书“天下清官第一”的牌匾,准其悬挂于府邸。

雍正三年,张伯行病逝后,为了表彰其清正,雍正皇帝赐谥号“清恪”,并下旨将张伯行灵位从祀文(孔)庙,受后世万人敬仰与供奉。谁说清朝没有清官?张伯行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个传奇,也告诉后世之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内心充满廉洁正气的人一直存在,其光辉形象更是永不褪色,万古流芳……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也有清官,张伯行不仅写过一字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