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乡村焕新颜村民腰包鼓南方新闻网
TUhjnbcbe - 2023/6/2 21:44:00

走进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采用统一坡屋顶、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墙民居,干净整洁的小道,绿植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画卷,成为翁源又一处网红打卡点。

在广东,像金星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打卡点”越来越多,广州从化、珠海斗门、汕尾陆河、云浮新兴、梅州蕉岭等16个县(市、区)全域生态化、景区化已经形成,成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热门之地。

全省个省定贫困村环境面貌大改善,实现“后队变前队”;89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成功打造为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普遍成为乡村旅游热门之地;珠三角农村“五大美丽”专项行动初见成效,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取得重大进展;“一十百千”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引领全省乡村加快蝶变,岭南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村容村貌优美、乡愁乡韵浓郁的特色小镇、生态名村……

广东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新开展具有广东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圆满收官,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进张子俊韩安东

打好“底色”

全省超15万个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底色”,只有铺好“底色”,才能绘就乡村美丽画面。

金星村村民活动广场利用“三清三拆”整治后的空地,以“三清三拆”后保留的建材物件为原料,进行二次设计,运用创新手法留住乡愁,清拆出一片新天地。

金星村是一个缩影,从年开始,广东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截至目前,广东全省个自然村已全部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覆盖率达99.8%;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普及率达99%,标准化公厕改造普及率达95%……

在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底色”工作中,省定贫困村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此,广东以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

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是省定贫困村,过去因为偏僻落后而无人问津,甚至一度荒废了百亩良田。

如今,荒地变成了良田,破败的村貌换了新颜:规整的道路上,绿树成荫,湿地公园不时有白鹭飞过,一派秀美水乡风光……

与桥陈村一样,当前,全省个省定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行*村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村比例达9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65.7%和48.2%。

广东要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省定贫困村要变美,珠三角城市更需走在全省前列。

为此,广东提出,在珠三角各市以田间窝棚整治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美丽”专项行动。

通过专项行动,美丽家园建设成效明显、美丽田园建设稳步推进、美丽园区建设进展良好、美丽河湖建设可圈可点、美丽廊道建设成果显现,珠三角地区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农房建设管控不严、乡村风貌缺失等问题仍存,成为我省乡村振兴短板,与广东经济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地位不相适应。

为解决这一问题,年我省全面启动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如今,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如火如荼:阳江不仅已完成全部自然村村庄规划,还编印多本农房建设图集分发到各行*村供村民参考,促进了农房风貌统一规范;云浮充分发挥“微网格”机制优势,将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农房建设管控纳入“微网格”治理体系,共设置个专业网格员进行监督管理;湛江市在推进风貌提升过程中,注重挖掘村庄自身特色来进行打造、提升……

擦亮“成色”

全省农村实现了全域干净整洁

打好美丽乡村“底色”,更好擦亮美丽“成色”。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也在扎实推进。

乐平涌穿过佛山三水区乐平镇海洲村,村民谭锦成的房子就在河畔,微风吹拂,非常清爽。“感觉很好,但放在几年前几乎不敢开窗户。”谭锦成说。

谭锦成家不远处就有一幢矮房子,“这是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地底是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农村污水经处理再到人工湿地过滤后排入河,每天能处理70吨。”乐平镇*委委员张勇介绍,目前乐平镇已建成超65座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

当前,广东加紧统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多地通过推进雨污分流管、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将农村污水截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今年广东已发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全省7.6万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覆盖率超50%。同时,加强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完成无害化户厕改造建设超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全省完成条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并且今年前三季度“千吨万人”农村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2.8%。

广东农村也正形成垃圾分类新风尚。走在东莞万江坝头社区,记者发现每户民房边都摆放着小型分类垃圾桶,不一会小收运车上门,将垃圾桶清空。

坝头社区并非个例,当前,广东多地农村稳妥推进垃圾分类,村容愈加优美,特别是珠三角城镇化率较高、条件较成熟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市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制度,初步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模式。

与此同时,广东坚持把农村“厕所革命”连续两年列入省*府十大民生实事大力推进,目前,全省农村现有无害化户厕万余户,普及率达99.9%以上,现有标准化公厕座;坚持把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作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持续用力推进。截至年底,全省需编制村庄规划的个行*村已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应编尽编率达%……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四个转变:农村大量积存几十年的垃圾、污泥、废弃房得到了彻底清理,实现了从“脏乱差”向“全域干净整洁”转变;农村厕所粪污直排污染环境向全域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转变;农村污水靠蒸发向有效收集治理转变;“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向“沿线连片美丽乡村风貌带”转变。

增添“亮色”

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蝶变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亚生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厕所粪污直排、农村生活用水污染等问题,改善了乡村的硬件设施、提高了居民福利。

美丽乡村不仅提高居民居住福利,更要转变成美丽经济,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广东人居环境三年整治取得全面成效,为美丽经济奠定坚实基础。”正如国家农业农村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柯炳生的评价,美丽环境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位于粤东第一峰莲花山山脚的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莲花村,一辆辆大巴从公路驶进村里的停车场,一个个游人在茶艺体验一条街品味茶香,一间间农家乐充满着人间烟火气,这个有1名常住人口的行*村,通过大力发展种养业和旅游业,正实现生态产业融合互促。

珠海唐家湾镇会同村活化利用古村资源,建成8万多平方米会同文体公园,高标准建设会同驿站,打造特色“乡院文创”产业,形成音乐小院、画家小院、国学小院等“一院落、一精品”文旅融合新业态;村企共建会同美食街,年营收约万元,“会同情韵”艺术节和“大学小镇——会同之旅”吸引游客约80万人次,带动文创产品等营业收入约万元。

河源紫金县蓝坑村,过去因为规划乱,就是个无人问津的边远小山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规划建设了红木栈道、高山茶园,客茶谷项目还成功申报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经营好茶园、做好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景观、民宿、农家乐、农业体验区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一个集食、宿、行、游、娱、购于一体的茶旅综合体。

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劳作变体验”,把美丽乡村转化为“大农场”“后花园”“康养地”,积极创建和申报各类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精品民宿、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科普培训等,打造文旅结合、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在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新经验、收获了不少新成果。

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已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点1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个、示范点个。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11月底,全省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亿元,接待游客1.24亿人次。

广东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5.7%,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个百分点。

小康故事

省定贫困村螺洞村蝶变记:

“空心村”变身“世外梅园”

螺洞河畔,鸟语花香;梅园林中,果木葱茏。眼前的情景,与利健文4年多前进村时大相径庭。

“刚来的时候,我很担心螺洞变成空心村,发展不下去,只能整村异地搬迁。”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利健文记忆犹新:村里户籍人口人,只剩下多人留守。”

如今,频临“空心化”的螺洞村,从外到内实现了美丽蝶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蜜蜂特色村庄”……螺洞村口的迎客石,成了螺洞村美丽蜕变最好见证。

搭上改革试点“快车”打造美丽乡村

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子、苍蝇到处飞……这是四年多前,人们对螺洞村的印象。

那时候的螺洞村和全国许多偏僻乡村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被淘汰、被边缘化、空心化的命运。

“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更别提吸引游客了。”在螺洞村*支部书记彭子顺的记忆里,5年前的螺洞村全村有多间危旧土坯房,60%的房子外墙砖体外露;村内外杂草丛生,河道里堆满垃圾;村里户籍人口人,只剩下多人留守。

年6月陆河县被列入全国12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螺洞村是陆河县15个试点村之一。

这是螺洞发展的重要机遇。螺洞村村民把握机遇,成立由全体村民参股的旅游股份公司,全村筹集了多万元作为旅游开发的启动资金,其中发动外出乡贤出资多万元。

如何把分散的资源集聚起来?驻村工作队和村*支部动员村民以土地、青梅树或现金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

“我们开完村委会,开村民大会、座谈会,反复宣讲,还有不同意的,就上门逐个做沟通解释工作。”彭子顺回忆道。

最后,螺洞公司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土地打造梅园景区。农地被征用的村民,以每平方米元入股,村民们也可以1万元/股的方式,现金入股。

现在,螺洞村已然告别过去脏乱差的模样,变成了青山绿水、梅香四溢、整洁有序的新农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发展生态旅游带旺美丽经济

在利健文看来,螺洞村所在的水唇等周边三个镇,是中国最大的青梅连片产区,村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一定要发展好的产业,村子才有希望。”

当地*府、村两委召集外出乡贤共同商议,成立广东省螺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瞄准了一条新的路子——生态旅游。

在“世外梅园”景区的螺洞河两岸,一边是硕大的蜜蜂玩偶,一边是茂密青翠的梅林。

“螺洞村以乡村旅游为主线,青梅和蜂蜜为‘两翼’,支撑村子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服务业等也被带动起来。”利健文这样概括螺洞村的发展模式。

正如利健文、彭子顺所畅想的那样,村子在变美的同时,还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村里人气也跟着旺了起来。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共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零售额达60多万元。

旅游带旺了乡村,产业有了支撑,外出的村民陆续回来发展。利健文担心的空心村没有成为现实,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利健文说,到今年,螺洞村吸引了超过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建起“农家乐”12家、民宿9间,特产店、农副产品销售、木偶剧场等业态遍地开花。年,小小的螺洞村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万元。“特别是梅花节期间,一天最多有3万游客。一些村民除了酿蜂蜜,还用蜂蜡制作唇膏、护手霜等,当做旅游纪念品销售。”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焕新颜村民腰包鼓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