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种秧苗,李华和村民阿姨探讨新老结合的经验。
2月6日,正月初六,璧山区大路街道高拱村四组的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已经忙碌开来,一株株嫩绿的西兰花幼苗在微风下摇曳多姿,合作社理事长李华正在田间地头四下转悠,时不时蹲下观察其生长情况。
“这批苗子栽下去,一年忙忙碌碌也算快要过去了!”李华笑着说道,“今年收成还不错,除了每亩地保底分红元外,还能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利润分红元,大家一起过了个‘丰收年’。”
李华今年33岁,是璧山区健龙镇人,父母靠着辛苦务农好不容易供他走出“农村”。但大学毕业后的他放弃了城市的优越工作,毅然选择返乡当一名“新农人”,用新技术、新思维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实现“搞农业能挣钱、吃起来更安全”的梦想。
初出茅庐的他一心要搞生态农业,也因此栽了不少跟头,种出来的蔬菜个头小、卖相差、产量也低。“一年时间不到,用光了全部积蓄不说,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李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道。
▲李华(左一)和村民们一起种地。
不过,这一切却愈发坚定了他前进的步伐。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学习,李华总结发明出了“杂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还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等5项生态种植发明专利,并建立起了一套从种子到成品都可以进行跟踪记录、具有实时观测数据支撑的、全流程可视化的“智慧菜园”系统,蔬菜品质大幅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李华告诉记者,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他返乡的真正目标。他返乡后,带领村民成立了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依托“三变”改革,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全区多户农户以及多个蔬菜种植大户、共余亩土地吸纳进合作社的绿色蔬菜种植产业中,通过提供土地改造、技术支持、市场共享的方式,共同分享产业红利。
不仅如此,合作社改变原有的种植、销售模式,全面优化品种、打造绿色品牌,从“什么菜都种”改成种植贝贝南瓜、水果冬瓜等各种新品种瓜果蔬菜,采用线上商城、抖音等新媒体销售与线下体验店、货源直供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户们种出更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1年,合作社就实现销售收入.7万元、社员分红41.2万元。
“农业发展一味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改变生产方式。”李华感叹道,就在去年年底,我们成立了重庆四挑二五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农业病虫害生态防治等方面技术,目前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对于新的一年,李华也有新的计划:将依托合作社、研究院等载体,把当地所有绿色优质农产品整合起来,制定统一的生产、流通、检测标准,全流程保障产品品质,积极培养本土的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提升标准化、品牌化水平,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让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梦想。
▲尽管尚处春节假期,但村民们已经忙碌起来。
记者手记
有思想的新农人
更容易得到村民的信服
李华年纪不大,但说话很有威信。在合作社里,连上了点年纪的人都听李华的,因为这个年轻人有知识,啥都懂。
在村里,要想说服老年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李华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他相信经验一定是经过一次一次的丈量和实践得出来的。
虎年的春天已经到来,耕种在这片土地上,李华信心满满,“我相信明年大家兜里的钱会更多,生活会更富足。”
很多人对于李华的选择有些不解,他放着好端端的城市生活不要,为啥要选择回到农村。对此,李华的解释也很朴实:“我学了那么多知识,就应该回来改变家乡,让我的家乡更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一个一个像我们这样致力于投身改变家乡面貌的‘新农人’。”
春天的风变得柔美,大地也开始回报勤劳的人们,李华和他的父老乡亲们,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上游新闻记者王渝凤通讯员尹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