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bdfyy999.com/这几天内蒙古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我,说了很多康巴什读书会的故事,电视台的报道,让康巴什读书会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心中充满感谢。我与康巴什结缘已久,因为组织读书会,因为参加康巴什旅行作家的活动,因为我有用笔记录一座城市之美的习惯,也许我和康巴什的艳遇,更为特别。
说起康巴什读书会,第一我要感谢的是斯琴高娃。年,我在康巴什新华书店小木屋认识了斯琴高娃,当时已经有康巴什读书会群了,只是规模不大。喜欢读书的我成了小木屋的常客。小木屋周围夏天开满鲜花,冬天门前落雪皑皑,很美。
04:30
一开始,读书会每期只有几个人,慢慢人多了,每周一期的读书会有了一点影响力。我记得经常来的有达尔、王子、芳芳、小蕾子、谢美玲、黄俊杰、苏振凌等,苏怀亮老师,张秉毅老师也经常支持活动,来做嘉宾。做音乐的张生老师也常来为我们献唱一曲,后来也成为常驻嘉宾。小木屋氛围特别好,我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北风呼呼,大家围在一起喝茶聊天,十分惬意。虽然人不多,但我们说过,即便来一位书友,也要把读书会做下去。
04:41
年7月17日,我们在民政局正式注册了康巴什读书协会,我任会长,斯琴高娃任秘书长,其他几位参与热情高的书友任副会长,达尔一开始给活动赞助德克士的饮料,后来干脆成了志愿者,再后来就是读书协会的副会长,付出良多。从这一天起,康巴什读书协会固定每周一期的活动,地点定在小木屋。我还记得斯琴高娃秘书长自掏腰包买些零食水果给书友们。
年,康巴什读书会的读书群已经达到6个群,参与人员也上千了。年,我们一起为张生老师组织了音乐故事会,现场吸引了多人参加,其中很多人就是来自康巴什读书的书友。年,康巴什读书协会和康巴什英语协会一起组织了鄂尔多斯首场全英文晚会,有歌曲、英文诗歌诵读等多种形式,深受书友欢迎。年,青春山街道办事购买全民阅读活动,康巴什读书协会中标,有了正式的活动经费,全年组织了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有国学讲座、诗歌诵读、亲子阅读、好书共读,规模最大的就是年11月23日那一场活动,吸引了人参加。
00:16
期间,我们带领会员在康镇、乌兰乌伦湖、婚庆公园、乐康吧等各个景点组织户外读书会,在清风明月、绿草鲜花的围绕中,我们诵诗、谈论文学和生活,听音乐,日子缓慢且美好。
我忙着组织户外读书会,康巴什的小木屋依然是我们的核心阵地,斯琴高娃依然每周雷打不动组织小木屋的读书会。多场读书会,不是每一场都有我的身影,但大部分,都有她的身影。
组织了这么多场读书会,终于被内蒙古电视台的记者张娟发现了,她来到康巴什采访了我,报道只有5分钟,但其实我们拍了5天,很多朋友都参与了进来,很多书友都看到了。我再把链接发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内蒙古电视台腾格里新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位文艺女青年的诗与远方:康巴什
鄂尔多斯日报:康巴什看花季
鄂尔多斯发布:一位文艺女青年和康巴什的次艳遇
鄂尔多斯晚报:一位文艺女青年在康巴什的次艳遇
鄂尔多斯新闻网:一位文艺女青年在康巴什的次读书会!
鄂尔多斯文体交通广播:一位文艺女青年在康巴什的次读书会
以下这篇文章《我与康巴什的故事》是我去年写的,重新发布出来,希望更多人的人通过这篇文章,爱上康巴什。
一
那是年冬天,风干巴巴的,刮在脸上升腾,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围着大围巾,先骑自行车到欢乐谷,再搭乘21路公交车到康巴什。公交车上基本没什么人,路上也基本没什么风景,着眼处一片冷冷清清,偶尔有几棵树,倒显得格外孤独。司机提醒我下车,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反正四通八达的马路空无一人,光秃秃的树干上挂着一两片枯叶,天空倒是蓝得刺眼,可真是眼前一片荒凉,心里一片迷茫。
那时候我在《北方周末报》当记者,我们的主编从《鄂尔多斯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市政府送给鄂尔多斯市政府56根民族团结柱(民族团结柱是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国庆的庆典背景之一,共56根,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我的任务是要去康巴什管委会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一则更为详细的报道。来康巴什采访被视为“苦差事”,我是新人,自然要勇于承担。
刚毕业的我,都是对未来雄心勃勃的,我虽然不说,但也以为自己会拥有不凡的人生,遗世独立。可是根本看不到什么机会,心里郁郁不得志,可又无可奈何。
不记得怎么到达管委会的,反正有一个年轻人开车把我带到现场的一块空地,路也没有修好,周围都是土路,空地略高,风很大,我眼睛都睁不开,头发乱飞。当时还没有完全安装好,举目四望,旷阔的广场四周全是荒地。听说这些柱子重达26吨,从北京运过来颇为周折,最后鄂尔多斯迎来的是仿制品,原来的留在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他给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就迫不及待的把我送到了公交站前,急匆匆的走了。
我就孤零零的站在站牌下等着公交车,风从空荡荡的街上穿过,路上的行人极少,我口干舌燥,又冷又饿,但是看不到小卖部,也遇不到一个可以问路的人,到处走走又怕迷路,当时的手机没有导航,我只能等着,心里充满了失望,对这个新区——那时候的我并不懂,即便是一朵花,也应该给它时间盛开。
就在这之后不久,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一篇题为《鄂尔多斯:一座现代的鬼城》的文章,让康巴什名声在外。我渴望自己能写出什么大作,一举成名,但并没有。我也策划了很多专题,大部分被主编一一pass,我不愿意放弃,依然想着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大概是因为太年轻。不过从此以后再去康巴什采访,大家都会神秘的一笑:小田,又是“鬼城”一日游?
来年春暖花开,我突然开始喜欢来康巴什采访了,因为我有大把的时间,完全交付给自己,自己在21路的车上,读完了很多书。低头的时候,才上东康线,一本《白鹿原》才读到几十页,再抬头,已经在市政府门口了,书的页码到了多页。
康巴什的是一点点变绿的,就像从春到夏,东康线上的景色,也是一点点变绿的。读书眼睛乏了,就抬起头看看外面,树木新抽芽,花儿初绽蕾,虽不怎么艳,但透着一层薄薄的新鲜,透着一股浓浓的生机。我的文章渐渐被主编夸赞,出现在头版的次数越来越多,觉得自己的未来一如康巴什,旷阔崭新,光明可期。
年,姐姐和姐夫结婚了,她们还受邀参加了一场集体婚礼,大部分时间是车队载着20对新人在东胜的街上浩浩荡荡的游览,只有最后一个环节,是来康巴什婚庆公园放生鱼。那是第一次到婚庆公园,一点没有惊喜,建设才刚刚开始,不过是一大片空地种了点树,完全没有现在的花团锦簇和亭台楼阁,水池倒是有。一群新郎背着新娘狂奔,从门口到水池边放生小鱼,好像比赛的样子,我忙着帮姐姐拍照,只记得她笑得很开心,露出大大的虎牙。
后来我离开报社,去新大地上班,做企业宣传,我和我的上司兼老师艺馨一起弄了一个微雨文学社,吸引了社会上一些朋友参加。有一次,文学社的一位热爱写作的朋友,叫赵欣,热情邀请我们到康巴什看看。记得当时她请我们去美食广场吃饭,美食广场里面灯火辉煌,外面弄人满为患,我第一次感受到康巴什的热闹。吃了饭,她还带我们去她的办公室参观,书香氛围很浓的一间办公室,记得里面有一个大书架,摆满了各种书籍。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办公室还有她的一个男同事在工作。我们短暂逗留了一会就回去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和这个办公室结缘。
那次之后不久,我就离开了鄂尔多斯,直到两年后再回来。
二
离开鄂尔多斯的两年,我回到老家,在集宁的一个工地上上班,条件比较艰苦,工地的项目部设在一个小村子里,距离城区有挺远,我的工作不算忙,整天在村子里瞎逛,爬山,喂猪,养兔子,逗猫,养狗……还有,读书,给一个人写信,我现在还记得,一共写了46封信。
年,我和我的老师艺馨老师说,不想再当村姑了,她知道我会写点文章,就帮我介绍了一份到东方地产上班的工作,地点在康巴什。于是,春暖花开的日子,时隔两年,我回来了,来到了东方地产,住在了东方纽蓝地,一个很美的小区,处处鸟语花香。我接手的工作,正好是两年前认识的文学社的赵欣姐的工作,她有事辞职回包头了。我的上司,也是那天晚上在她的办公室看到的那位男同事。
由此,我开始了康巴什的生活。
刚来没几天,康巴什下了一场大雪,明明是春天,到倒春寒的威力巨大,东方纽蓝地门口的丁香花开得沸沸扬扬,此刻却都给大雪遮住了,粉嫩的花瓣覆盖着洁白的雪花,马路上也一片洁白,空气清冽,触目皆静净,人们裹着头巾来去匆匆,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康巴什。
工作理顺了之后,我也在新的环境认识了新的朋友,我的同事杨杨。我们每天晚餐之后就去散步,纽蓝地植被茂密,花朵艳奇,秋天枝头挂着各种果子,小院子里种着红彤彤的西红柿,我们偶尔偷偷摘两颗。尤喜秋末的爬山虎,火红一片,燃烧了一般。纽蓝地的每一个角落走遍了,我们开始往外走,走遍了康巴什所有的公园和广场。我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后来杨杨和我一起创业,我们在东方的支持下成立了田品文化传媒公司。
我喜欢读书,可惜的是,并未找到可以谈论文学的朋友,杨杨温婉可人,却不喜欢读书,后来找了男朋友,我偶感寂寥,当时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