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又到一年升学季,各地小升初政策纷纷落地。多地升学引入新规,如“公民同招”、电脑派位等,以减轻升学压力,缓解社会焦虑。
择校这件事,世界各地都有。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内,每个家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选择自由。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况且,为了孩子的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家长都愿意倾尽所能,让孩子读一所心仪的学校,这也是人之常情。
只要是做父母,没有谁可以不辛苦、不操劳。我们来看看德国和中国的小升初择校有什么不同吧!
何时择校
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绝大部分为6+3,小学6年初中3年,但也有少数地区,如上海采用5+4,小学5年初中4年;另有少数学校,比如北京人大附中的早培班、北京八中的少儿班、素质班,意在培养天才儿童,属于特殊性质的择校,需要学生在四、五年级时申请。
所以,国内主流的小升初择校时间是在小学六年级。
德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每个联邦州教育体制不同,有G8、G9两种,前者12年制,后者13年制。德国的小升初择校绝大部分发生在小学4年级,但柏林和勃兰登堡州比较特殊,小学为6年制,这一点和中国类似。
无论是小学4年级,还是5年级、6年级,这个时期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大约在10-13岁这个年龄段,处于儿童期后期和青春期前期,是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大脑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为增强,但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导致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与常规的初中3年制相比,上海初中的4年(6-9年级)或德国初中的5年(5-9年级),能克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弊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了1-2年,把初中的时间拉长,更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择校的类型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孩子以后要上个好大学,要从中学打好基础。所以小升初择校的主流热点是优校、名校、重点校。
抛开超常儿童选拔的特例,在国内现行分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小升初体制下,成绩高低对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并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影响他进入什么样的班级。即便很多学校倡导平行分班、混班教学,也会针对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设置走班制的特长班或提高班。
德国小学生面临更为多样化的学校选择。并不是所有人都奔着上大学的目标。如果孩子将来想从事产业技术工作或其他技能型工作,如厨师、操作工、技师、绘图员、服务员等,可以选择职业学校。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社会文化观念有很大区别。德国人并不认为蓝领职业低端,相反,有的技能型职业收入非常高(如汽车、机械制造等),也有一定的稀缺价值。
从4年级开始,德国的小学生们开始分流。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推荐到文理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这部分孩子约占30%。其余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进入实科中学、职业预校或拥有多种升学可能的综合型学校。
这几种学校的区别在于:
Hauptschule:职业预校,普通中学,以职业教育为主;Realschule:实科中学,以较高等的职业需求为主;Gymnasium:文理中学初阶(初中部),以上大学深造为目的;Gesamtschule:综合中学,学制类型多,包含职业预校、实科中学及文理中学,一般规模较大,多在千人以上(德国很多中学只有二三百人);
因此,成绩直接决定德国小学生进入哪个类型的学校,是将来进入大学深造,还是及早踏入社会谋生。这个成绩主要来源于三门功课,数学,德语和常识。它不单体现为一个分数,关键还要看老师的评价和推荐。
在巴伐利亚、图林根、萨克森以及其他一些联邦州,老师的推荐信上注明了老师对孩子学校的推荐,是升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还是职业预校。
上述四种学校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向和教学重点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表现,可以通过考核升入高级别的学校。比如从职业预校进入高一级的实科中学学习;而实科中学的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有强烈的上大学愿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重新考入文理中学。
所以,德国小学生考大学的路并没有因为小升初的推荐和选择而堵死。当然,文理中学的学生,如果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或者兴趣发生转移,也可以转入另外类型的中学。
学区划片的困扰
位置,位置,还是位置。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比拼。
国内学区房属于教育资源稀缺背景下的特色产物,其昂贵的程度令人乍舌。一线城市的一套学区房动辄千万以上,属于家庭的巨额支出。
当然学区房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如果学区划片变更,原本位于热点学区内的房子突然被排除在外,那才是令人抓狂的事情!
与以往的单校划片相比,很多地区采用的“多校划片”给小升初择校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如北京海淀区规定,从年1月1日起,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这就意味着,即使买了海淀的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成理想的目标学校。孩子入学当年,根据就近原则,如果学校学位不足,有可能被分配到划片区域内的其他学校。
如果你以为德国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系,孩子们都能享受到等同的教育,家长们不用为学区发愁,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任何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教育均衡。有精英学校、名校,必然也有普通学校、渣校。德国学校没有排名,但也并不说明这些学校的质量整齐划一。
在大部分联邦州,公立中学都实行分片区就近招生的原则。德国的住房私有率并没有中国那么高,很多家庭选择租房。
教育部门判断学生是否位于某个学区,一般根据其居住登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好中学,不惜“以身试法”。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利用假冒的租赁协议,向政府登记部门“谎报地址”,从而让孩子进入理想学校的招生片区内。
曾有德国媒体表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在择校问题上有谎报地址的嫌疑。但现在教育部门对地址登记的审查越来越严,导致“漏网之鱼”越来越少。
如果某个学区、某个知名学校申请的人数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招生并佐以择优录取或抽签等办法。按照德国的规定,如果家长对片区划分的学校不满意,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申诉,如果对复议结果不认同,还可以到法院去打官司。但这种方式耗时耗力耗财,很少有家庭这么做。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数量很少,学位名额也是有限的,家长还得掏腰包支付学费。
德国私立学校对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的收费体系不同,本土学生的学费可能只有留学生的1/10,但即便是这样的费用标准,很多家长也认为无力承担。他们宁愿上孩子读不用花钱的公立学校。
毋庸置疑,教育能为人生发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只要存在教育资源的稀缺或者不均衡,择校就会有生存的市场。
学习很重要,育人是本质。择校有争议,关键在自己。家长和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因人而异。
与蜂拥竞争相比,也有的家庭选择顺其自然,一切随缘。无论中国、德国,无论身处哪个地区,为孩子选一个合适的学校,比一味追求好学校更重要。因为,初中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一切都未定型。只要有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