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引子
我们人类已诞生了几百万年,通过长期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实践活动,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如无修饰限制语,本文一概指包括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在内的所有理论知识、实用知识和经验方法)。尤其是当今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量子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科技进一步飞速发展,知识进一步爆炸,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全面学习,及时更新个人技能,才谈得上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有条件为家庭、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因为文章《一切都在变,知识的翅膀已长硬,必须靠它才能飞向快乐的领地》已引述道:“……随着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由18世纪的80~90年大幅缩短至现在的2~3年,如果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将折旧80%!即便是博士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人才,若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最多在毕业后四年以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说明知识量正在呈几何级迅速增长,多数知识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当我们感到生活或工作压力较大时,归根结底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急需解决的问题所需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个人实用知识和经验方法)相比,已欠缺或老化,这时不妨去学习这类常识以上层次的知识吧!从而使我们走向快乐!因为有一句至理名言说得好: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例如,单是存储在网络上的各类知识,就在呈指数增长,这也说明人类对自然界(本文一概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已较深入,解决各类问题的思路或方法也越来越多。
因此,为了使我们牢牢地抓住那一丝丝不可多得的幸福,我们需要解决好生活(本文一律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研究、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常常遇到的,能使我们无法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等人生最重要资本的种种问题(如健康长寿问题,养老问题,婚姻问题,亲情问题,工作问题,社交问题),我们不仅要向专家看齐,以便拥有相对专深的知识,使它们成为及时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还要向杂家看齐,以便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拓宽我们的思路,成为及时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突破口。
一旦我们都成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至少一专多能的杂家高手后,不愁生活中见不到应有的那一缕缕阳光,只怕今生今世,做的善事尚不能让较多的人拥有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浅见寡识的危害与补救措施
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一旦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或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知识时,他们要么觉得它们缺乏趣味,甚至感到很枯燥或晦涩,或认为那些知识对他们毫无用处,学习它们等同于浪费时间,要么根本就不爱学习,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且认为读书不一定有出路,学历低的当老板、学历高的当雇员的现象随处可见,要么干脆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也知道各类知识都很有用,也想多学些知识,但工作(本文统统包括创业)或学习、研究(对象为大纲规定的或所学专业的内容)太忙,空闲时也被社交、家务等事情缠身,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其它无关领域的知识,或认为自己岁数大了,对新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变差了,因而,他们往往会视而不见,甚至直接放弃学习这些知识。其实,这些做法弊远大于利,主要原因有:
1、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或没学过的,且经过一番努力都能学会的那一部分知识就直接跳过或丢在一边,或不主动学习这些新知识(即对于一个人而言,尚未学过的知识)时,不利于扩大个人的知识视野,从而无法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这种较窄的知识面不利于解决好个人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在人生中遇到涉及这些领域的知识的问题时,往往不能妥善解决,甚至束手无策,因而,大大地降低了幸福感。况且文章《为了抓住那一丝丝不可多得的幸福,务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也写道:“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大数据环境里,学习的源动力已不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换来一张较好的文凭,也不是为了升职加薪,谋个较好的前途,更不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实现延年益寿,而是为了在不同的学习对象中总结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拓宽思维视野,从而解决好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一大行善方式,因为你首先让自己和别人得到快乐,其次在每人必须面对的工作方面,提高了对社会的贡献力。”例如,一个人连基本的理财常识都没有或不足时,即便一时挣了较多的钱,最终也不会有多少积蓄,甚至身无分文或负债累累,一旦急需用钱时,如常见的生病住院,即便能报销一部分,余下的需要自己掏腰包的那部分费用,往往总金额也较大,这时,其境遇就雪上加霜了。
2、一个人的知识面较窄时,无法保证其健康长寿(即一个人变得博学多才,且至少能灵活运用养生保健常识后的自然寿命)。这是因为:不同的知识对于一个人而言,如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才有条件通过身体(本文统统包括大脑)锻炼和按时作息、修身养性促进身心健康,同理,一个人只有平等地看待各类知识,对每个领域的知识或多或少地学一部分,才能保证大脑的健康,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即同时保证了道德健康,又由于所学的知识相对丰富,所以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一定会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合理膳食、按时作息和修身养性,这就很容易延缓衰老,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显然,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变得很强,从而,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健康人,寿命大大延长。况且文章《学习各种知识并不难,如同结交各种朋友》已提到:“……人的头脑越用越灵活,学习只会越来越轻松,哪怕是上了年纪,毕竟学习是脑细胞的体操,这时脑细胞老化得较慢,也能预防老年痴呆症,还能延长人的寿命。”这也说明了学习知识是促进大脑健康的关键因素。
3、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也不利于形成博大的胸怀,从而影响心理、道德健康,因而,间接影响了身体健康和环境适应能力。一种常见的情形是:这类人去阅览室看书时,或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看电子书、查阅资料或浏览其它信息时,往往只看他们感兴趣的或不厌烦的内容,如部分小说书、畅销书、见效较快的实用书、网上较零散的实用技巧、部分新闻、搞笑段子、情感类连续剧等内容,一旦碰巧使他们看到能够通过慢慢阅读或观看、收听逐步理解和消化的,但不喜欢的那部分书籍或网上零散知识、音视频时,比如司空见惯的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课外书或科普书、相关讲解音视频,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隧道工程技术、汽车维修与保养技术、实用电脑技术、实用水电工技术等工程技术类内容时,就好比遇到了不喜欢的人,顶多扫视较少的内容后就放弃,甚至会像躲避瘟疫一样,立即转移视线、避而远之,以免坏了心情。
这类行为如同偶遇到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的潜在益友或诤友,且自己能结交时,却不去结交,甚至感到厌恶并避开或疏远他们。这也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这是因为
/p>
首先从做人的角度看,此举无法进一步扩大个人的知识视野,因而,由于个人知识总量较少,能够转化成个人思想、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各类基础知识就偏少,容易对身边的世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偏见或错误看法(如至少缺乏祖国历史常识时,就如同不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个人一样,无法看到伟大祖国的庐山真面目,因而,无法培养深入骨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谈不上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往往是基于个人或小团体狭隘的政治、经济、名誉等利益,进行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不利于进一步开阔心胸和优化个人的世界观,也不利于解决好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至少还不利于进一步改善个人性格和修身养性。
况且,这类行为实质就是对知识传播者辛勤劳动成果的一种轻视,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因为他们以常见的书本(本文一律包括电子书)、网络图文、音视频、人际交流等方式创造或创作、传授的各类知识,其首要目的就是给能搞懂这些知识的那一部分人带来新的知识(如建筑理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各种论文),新的启发(如人生哲理),新的体验、感受(如文学作品),或新的经验、教训(如历史经验、教训),哪怕知识受众领悟和掌握他们提供的那些内容的速度较慢。
当然,也存在某些传播者故作高深,创造或创作、传授出一些令多数受众感到枯燥晦涩的内容的极少数现象。例如:写书者写了一本令多数读者感到晦涩难懂的物理科普书,令他们望而却步,无法继续看下去。既然是科普书,其内容就应该朝着让最广大读者都觉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向去创作,并给读者带来相对于他们较新的知识。但这类情形毕竟少见,因为此类作品首先就过不了初审,就算过了,也较难通过终审,或令读者、观众、听众等受众避而远之,且这种行为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传播者的名誉,影响他们自己在这方面的继续付出或发展。
而常见的情形是,因为多数传播者不是专业的传播者,其口才、文笔、传授方式等常见特点一定相对于专业的逊色,但只要他们在传播其擅长的专业知识方面,正如前面所说的,能给搞得懂这些知识的那一部分受众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新的启发,新的体验、感受,或新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必苛求他们在高质量传播其擅长的专业内容的同时,还得像文学或传播类专业出身人士那样,具有较好的,受多数受众欢迎的传播风格,毕竟在目前,同时精通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只要我们一想到良药苦口和较多的内容含金量高的朴实文章,就往往不再在意传播者的传播风格是否是自己或多数受众喜爱的,往往会因爱屋及乌,会喜欢上这类传播风格。
比如一位写环境科学方面书籍的专业过硬的作者,其文笔通常没有搞文学创作的人好,虽然他写的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能像好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章那样,至少能很快给任何人一种审美体验,取悦于读者或引人入胜,但是,他写该书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们带来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或供同行参考,只要该专业或相近专业内多数读者认为此书并不难看懂,甚至越看越有趣,也能学到较多知识,或得到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他就不存在故作高深之嫌,他的首要目的就达到了。除此之外,也容易令读者喜欢上作者的这种风格,甚至喜欢作者。
当然,如果知识传播者不是文学和传播类专业出身,但他的口才、文笔等水平也很高,甚至超过一般的专业人士,就较完美了,说明他已经朝着至少一专多能的杂家高手迈进了,他传播的知识一定在所属领域内非常受人欢迎,甚至产生较好的科普效应,吸引较多的外行人士来凑热闹并获取专业知识,也容易让读者爱上该专业,更容易让读者喜欢该作者的风格,甚至喜欢作者。比如,历史专业出身,专业知识过硬的作者,如果其文笔至少生动,或幽默有趣,那么,在通俗历史读物方面,他写出的书一定是历史科普类畅销书,也容易让外行人爱上历史。
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对于某些较高深的知识,如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的知识,这时就算传播者的传播风格较专业,令多数受众喜欢,也往往因其传播内容受到时间、篇幅、页数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略去较基础的那部分内容,只能从较深的知识点入手。通俗地说,这就好比一个人要写有关整数乘除法的书,或制作这方面的讲课视频,但由于知识相对深入,知识点较多,且将要出版的书往往也有篇幅和页数限制,或要制作的视频也有播放时间限制,使内容不宜过多,他们就不可能再添加较基础的整数加减法内容,否则,既延误了发行时间,也会使较多的较专业的受众浪费较多的时间被动接受那些相对于他们而言,已属于常识的内容,这只会给传播者乃至传播或发行机构带来较多的负面评价,反而有害,所以,就算传播者的时间充裕,也有能力把内容表达得深入浅出、脍炙人口,进而取悦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受众,也会基于上述的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
因此,更普遍的情形是,认为传播的内容较难懂的那部分受众,其根本原因要么恰如文章《学习的最高境界:务必达到哲学水平》的观点:“……毕竟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当我们感觉某些内容学得较吃力时,比如物理光学,这说明读者除了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或不牢固外,就是已经不能较好地应用哲学了,这时不妨换换另外的内容看,比如化学、生物、文学等,通过这种交换式学习,总会帮你理清相关的应用哲学知识点,弥补个人在哲学运用方面的不足,最终,你就能游刃自如地学习各类知识了。”说明其基础知识至少没有完全过关,或没有较好地把基本的哲学原理运用到学习上,应及时弥补相关基础知识,或通过及时更换学习内容(即章节或科目内容),切换学习思路,最终总能应用好这些哲学原理或规律(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文章《学习各种知识并不难,如同结交各种朋友》的观点:“学习各种知识如同去结交各种朋友。当我们对一个人不大了解时,往往觉得他的一些行为或观点很难理解,甚至会疏远他,同理,如果不理解或没有去学所学知识的基础知识,就会认为它很难,甚至想放弃。唯有打好基础,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所需的知识。这相当于对打算结交的人先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如:了解其学历、身份、爱好、习惯、忌讳等,这样就会觉得对方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并不难理解,反倒会对其宽容或赞同。”即及时通过书本、网络图文、音视频、人际交流等方式把所需“基础知识”这类朋友通通交上,才能把个人基础补牢,要么是出现了文章《为了把生活过得顺心如意,务必学好各类基础知识》所说的情形:“基于现实情况,所有的基础知识不一定完全依赖于书本、人际交流、网络、音频、视频等传播渠道,因为这一系列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传播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语言水平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导致其风格迥然不同,在多数情形下,他们的写作风格并不合你的胃口,因而,往往有部分学习者在该类知识的初学阶段就会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这等同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极不明智的。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多找几本类似的书、多与几个人交流同样的话题、或在网上多搜寻几个类似的音频和视频、多搜寻几篇类似的文章、多搜寻几个类似的问题和解答……这样就能筛选出令你相对满意的一些同类学习对象,况且在这些同类学习对象中,因传播者们的文化程度差异,他们给予的信息不一定很全面,只有通过学习不同的同类对象(如多看几本微观经济学书籍),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力、表达力、学习风格,方能使你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比如你要学习和应用微行为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单是在搜寻相关书籍方面,你就在网上搜寻或购买了一些电子书,但一时也没有找到合你胃口的,于是越看越累,甚至想打瞌睡了,这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按章节或板块有选择地学习,如在微表情方面你认为写得较好的书籍,你就只看这本书的这一部分,然后再看另一本在微行为方面写得较好的书籍,你也只看那部分……没过多久,你就会越看越感兴趣,很快就能看完这方面的所有内容,同时在脑海里形成这方面的知识框架,然后总感觉有些美中不足,便开始查漏补缺,结果往往是,你很快就会看完所有书籍的所有内容,到最后,你一定会高效地学会微行为心理学知识,并付诸实践。”这说明此类传播者的传播风格并不适合这类受众,应及时更换知识媒介,如对于网络上某个行为心理学方面的视频,讲课老师的讲解风格已影响到你的情绪时,你就可以先试看另一个或多个同类视频,通过比较、筛选后,总能找到令你较满意的。又由于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位老师在其讲解内容方面,难免出现差错或漏洞,当你看得有了兴致后,通常会多看几个同类视频,哪怕是先前你不喜欢的那些视频,到最后,你一定会学得较全面,收获颇丰。当然,站在传播者的角度看,理应尽量把内容表达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才能保证所有受众都只花较少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所给定的内容,才能将个人善行最大化。
从生理和心理学角度看,对不起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大脑,只会使大脑因长期不能全面补充知识营养而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状态,只会加快其衰老,而大脑又是身体的最高司令部,也是完成常见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可想而知,这如同一直在战场上的一支军队,其最高指挥官出了问题且较长时间得不到妥善解决时,最终只会吃败仗,直至全体阵亡一样,这类人只会在“人生大战场”上与“衰老”“疾病”“悲伤”“痛苦”“较低的综合素质”等“敌人”作斗争时,适应能力只会越来越差,因而,只会较早地衰老和死亡!
其实,由于这些科技知识也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并改造大自然的智慧结晶,也属于一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且文章《为了把生活过得顺心如意,务必学好各类基础知识》已论述道:“……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各领域常识以上层次的知识)是一个人解决各类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通往快乐和幸福的必经之路。”所以,至少为了修身养性和健康长寿,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行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博览群书(本文通通指采取一切合法手段,在包括书本、音视频、人际交流在内的各种传播渠道上学习各类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4、不能进一步提高生存效率,也耗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贡献能力和个人幸福感。比如,医学研究者在进行科研攻关时,如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环境、气象、海洋、地质、水文、航空宇航、宇宙、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的部分基础知识不扎实,顶多依靠医学类专业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所学专业的科研、临床、培训、同行交流等经验时,思路就相对狭窄,即便有条件与所在研究团队的其它各领域科学家和专家沟通和交流部分研究细节问题,也因在这些领域里学识有限,甚至仅仅停留在部分常识层面,在问题沟通和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就存在瓶颈,就不能及时从根本上摸清病菌、癌细胞等身体异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和致命弱点,因而不能高效地控制并战胜此类疾病。
况且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在指导一位文学青年读书时说过:“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通俗地讲,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会了整数的乘除法知识后,其算账效率一定比只会整数加减法的人高,且成功率高,但如果仅学会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而没有掌握小数和分数的此类方法乃至其它较复杂的方法时,一旦遇到涉及小数和分数的账目时,甚至要用到代数方程、函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才能解决的账目时,就束手无策了。
5、至少会出现文章《一个人一生中最明智的行为:行善积德》引用的两种论据所描述的情形:“……科学家们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被破坏。……美国有一篇研究报告《坏心情产生毒素》里也证实:人类的恶念,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当人在正常心态下向一个冰杯内吐气时,内壁上凝附着的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而当人处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等糟糕心情下,凝聚起的物体便分别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化学分析得知,人的负面思想会使人的体液内产生毒素。”
因为上述的或多或少影响身心和道德健康的行为首先就对不起大脑,其次就对不起身体,更谈不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因而,也无法获得较多的物质和精神报酬(即拥有部分或全部解决包括健康、快乐和幸福问题在内的人生各类问题的能力),至少对不起家人,此举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一种较大的恶行。
可以看出,就算这类人若干年后死了,其尸体里也会比真正善良的人累积较多的毒素,也只会出现该文章结论处描述的一种情形:“大家都想想常见的老鼠、蟑螂、跳蚤、臭虫等地狱般的生物吧!比如最常见的老鼠,在天上有老鹰、猫头鹰等,地上或水中有蛇、猫、猞猁、鼬、鸡、鸭、鹅等天敌,还有人造灭鼠药、灭鼠器的异常险恶的环境里,已沦为不具备正常谋生能力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个体,由于来无影去无踪,从来不与人打照面,只得靠偷鸡摸狗般地偷吃人畜食物――粮食、蔬菜、水果、零食等,且因生命信号很弱,寿命往往不会超过3年,况且有研究指出:老鼠很聪明,很神秘,几乎像人类。”
可见,学习任何知识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更是包括步入社会的在职人员在内的任何人一生的义务!当然,即便是学生时代的任何爱学习的人,也主要是在中小学、幼儿园所学科目(即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信音美等科目)和大学所学专业(如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考古学专业)上打下扎实的理论(本文一概指学习者所学的尚未应用于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一切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论文原创能力,学业负担相对繁重,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整体水平也只会比社会精英们低得多,但他们步入社会后,必须通过博览群书并付诸于工作、生活等实践,不断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否则,就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积善成德,如果在今生做错了事而不及时改正,甚至还干过坏事,却不最大限度地通过行善去减少个人恶行(包括各种不触犯法律的不道德行为,如毫无原则地进行异性交往),其后果是:或多或少地会在体内产生毒素,连死后也会受到大自然不同程度的惩罚!
由此可知,任何一个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有全面学习各类知识并付诸于实践,才对得起自己的身体,才有条件去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婚姻生活问题、健康长寿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才对得起家人、国家和社会,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行善积德。
高考提分笔记文科全套淘宝¥49购买
实践的重要性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诗歌《冬夜读书示子聿》里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况且,哲学上已证实,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又说明一个人从书本、课堂、网上零散知识、音视频、人际交流等传播媒介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非得亲自实践不可,毕竟所有的知识源于人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们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得回到实践中去,且哲学上也证实: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所以,通过书本、课堂、网络、人际交流等方式获取的各类知识,也必须与自然界亲密接触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始学习数数时,往往会扳着手指数数,或用算数棒、数数卡片等玩具来辅助计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自然数加减法的概念,又如,书本或网络上说食盐是咸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咸味?单靠书本或网络、人际交流等途径无法得知答案,一个人只有在记事后,第一次亲自品尝后才会知道,才能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关“咸”的概念,且印象深刻。
可以看出,实践是一个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哲学上还证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与自然界亲密接触的实践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的错误与不足之处,或掌握的知识程度是否较深,以便及时更正和查漏补缺。
因此,“付诸实践”不光指会做相应习题或考试题、撰写包括论文在内的各类文章、教书育人、或只注重理论研究,还得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科学实验或社会改革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是最大程度的行善,且由于与自然界亲密接触,身体各个感官都得到有效刺激,使印象较深刻,所以很容易永生不忘。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在一篇文章《再次小议文学与现实》中写道:“现实是比我们更好的作家。我们的天职,也许是我们的光荣,在于设法谦卑地模仿它,尽我们的可能模仿好。”且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在其代表作《历史的教训》中写道:“历史具有烦人的二重性,因此我们姑且将历史定义为过去的事件或者记录。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一颗彗星可能会在任何时候飞得过于接近地球,而把我们这个小小的球体搅得天翻地覆,或者让人类及跳蚤在烟雾和热气中窒息而死……”
这说明我们人类区区几百万年的发展史仅仅是宇宙的一瞬间,人类的力量在自然界面前是十分渺小的,自然界是全才,它才是人类的终极老师和最佳榜样,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根本原因。我们只有不满足于目前积累的知识,时刻在它面前保持谦逊,以学习和研究的方式,多向它求教,它才会给予我们更多的知识财富,才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整个世界的真实现状,进一步扩大我们的知识视野,解决各类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才会出现或增加,实践效率才会提高,才谈得上较快发展和创新,自然界才不会以人类的负面情绪、低效率工作、疑难杂症、自然灾害等方式报复我们!
成为杂家高手的原因和好处
由于我们所学习的任何知识,都是隶属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所以,尽管各类知识都有纵向深度,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变得越来越深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越来越有效,但这些知识都是所处领域或所属学科在横向知识面很窄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和发展后得出的。比如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的,刚开始学时比语文还简单的数学,直至现在的定义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说明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