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师在家长群疯狂暗示打广告,家长无奈 [复制链接]

1#
家长群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家校联系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在家长群里发布通知,互相联系,提高了老师和家长粘度的同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这块“肥肉”。群里的家长有的盘算着如何利用家长群里的人脉关系,有的每天琢磨如何“拍老师马屁”,被家长们众星捧月一般对待的老师,免不了也会生出些别的小心思。老师搞小动作出新招,在家长群“疯狂暗示”打广告一位家长抱怨,自己本以为送孩子上了一所教学质量高的好学校后能省心不少,可最近却遇到一件烦心事,孩子的班主任不知什么时候干起了微商,卖些牙膏牙刷沐浴露之类的东西,平时发朋友圈,大家都当没看见,揣着明白装糊涂。可不知老师受到哪位高人指点,有一天突然在家长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昨天的订单已发货,一会我把溃堤单号给你。”没过几分钟,老师又假惺惺地在群里澄清:“对不起各位家长,发错群了已经撤不回了,大家忽略就好。”说是发错群,可明眼人都知道老师这是暗示什么。果然就有“上道”的家长积极回应:“老师你在卖什么呀?我们好支持一下生意,在你这里买更信得过。”看着下边一群家长随声附和,老师推脱一番后,顺水推舟开始收款。这下想装糊涂也装不了,不买东西害怕老师嘴上不说但背后给孩子“穿小鞋”。看不惯老师的“强买强卖”想举报?人家明明是发错群了,没有主动推销,这一招实在是高,大家只能看破不说,乖乖掏腰包。教师与家长群体关系微妙,“软广告”方式让人无奈为了多开发一条赚钱的途径,许多人都走上了做微商、搞副业的路子,教师职业虽然工作繁忙,但好在作息规律,不少老师也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空闲时间“发家致富”,赚点零花钱。人一旦有了经商的念头,不由自主地就想拓宽客户渠道。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群体关系微妙,轻易不敢得罪老师的家长们,成为有些只顾利益不讲师德的老师下手的目标。有些老师喜欢单刀直入,甚至会直接询问家长要不要购买某某产品,这在家长看来无异于强买强卖。随着对教师队伍加强管理,如今已经鲜少有老师敢“顶风作案”,但却开发出许多“软广告”方式,让人防不胜防,连举报都没有充分证据。对于老师这种行为家长虽然看不惯,更多的却是忌惮,生怕因此开罪老师,只好“破财免灾”。但实际上,即便家长特别“捧场”,老师也不会因为家长花了钱而对学生特殊关照,即便家长不与老师有任何利益往来,表现好的学生永远都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如果教师有不良行为,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或举报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老师这种利用师生关系向家长兜售商品的行为,简单地说是师德有亏,严重了说属于渎职行为。如果家长感觉受到冒犯,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或举报,让行为不端的老师受到应有惩罚,维护良好教学环境和教育风气。部分地区已经注意到围绕家长群滋生的各种乱象,对教师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比如青海西宁市西城区教育局就曾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比如为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都不能发布。教师发布一般性通知是,不支持家长点赞及回复。班级群里不能出现商业广告或商品营销,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家长群变成广告群。有些老师之所以铤而走险,就是拿捏住了家长们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因此为了蝇头小利消耗着教师的权威与形象,只有对已经发生的教师不良行为从严从重处罚,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进一步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管理。在和老师沟通过程中,家长要特殊注意三个方面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家校做好沟通才能保证学生顺理成长,在和老师沟通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把握几个技巧。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与老师沟通对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长通常都是会经由学生表述,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误会,如果家长对老师的行为有所不满,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和老师沟通,并确定事情真相,不要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做出过激行为。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有意识去承担学生在学校期间如果闯祸,家长必须要主动承担起责任,这不仅是对当下矛盾最好的处理态度,也是让孩子继续在学校顺利学习最好的解决方案。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沟通内容在和老师沟通时,家长除了重视孩子的成绩,探听学生学习情况之外,也要注意了解学生交友,生活方面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注意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今日话题: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